注释
[1]元上都
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是元朝四大都城之一。
(1)忽必烈建开平
金莲川草原一带水草丰美,历史上曾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
12世纪,金世宗完颜雍命名此地为“金莲川”。金代筑有景明宫,是皇帝避暑的地方。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于是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莲川地区。他在负责统治汉地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与汉人士大夫的接触﹐受到更多的汉文化的影响。
1256年春,便命僧子聪即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
1259年,新城建成,城市背靠龙岗山,南邻滦河,放眼一望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气势恢宏,命名为“开平”城,作为藩邸。当时蒙古国的都城在哈刺和林。忽必烈在选择其藩邸地址时,考虑到“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里宜均”,因而把它确定在地处蒙古草地的南缘,地势冲要的开平﹐既便于与和林的大汗相联系﹐又有利于对华北汉人地区就近控制。通过金莲川幕府的大量活动﹐忽必烈加深了对学习汉文化﹑变更蒙古旧有统治方式必要性的认识,并取得了汉人士大夫的普遍支持,为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改名上都
1259年,蒙哥死。
126o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与留守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生了争夺汗位的战争。忽必烈依靠汉地的丰厚人力物力﹐把开平作为前沿基地,历时四年,终于战胜了阿里不哥。
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但这时忽必烈政权的统治重心已转移到中原汉地,把都城设在山后草地已嫌偏远。
至元元年1264年,又改燕京为中都。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朝廷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上都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
(3)废弃
1358年农历十二月,红巾起义军分道北伐﹐中路关先生﹑破头潘部攻陷上都,焚烧宫殿,掠得玉玺、仪仗、珠宝等,七日后撤离,从此,元上都逐渐衰落。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同年7月,元顺帝从大都逃往上都。
1369年8月,明朝大将常遇春、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攻克元上都。上都伴随着元朝失去中原汉地政权而逐渐废弃,蒙古民族退回草原游牧生活,开启了北元时代。
1396年,明朝在元上都正式设开平卫指挥使司,然后大力经营,加强屯守,并修缮城垣。明成祖以后,明朝防卫内撤。
143o年,开平卫移至长城以内的独石口,改为隶属万全都指挥使司,元上都至此彻底废弃。
16世纪初期,蒙古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将蒙古各部划分为六个万户,元上都地区属于应绍卜万户的封地,为“云需府”管辖。
清初,蒙古右翼诸部的察哈尔部在这里驻牧。
(4)风格
上都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其景物风习,在元朝文士的吟咏中多有记叙。同时的西方人马可??波罗、拉施都丁也有描述。上都与大都之间有四条驿道相通,往北又可以循帖里干驿道交通漠北。朝廷设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掌领宫阙都城,兼领城区及所属州县民事:皇帝返还大都后,并领上都诸仓库之事。
上都广为西方人认识,原因是13世纪马可孛罗于此地觐见忽必烈,于其《游记》中记载都城生活的奢华:“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
《马可??波罗游记》扩大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认识,并在15世纪激起西方航海家对东方的向往,进而推动了欧洲人由海路来东方的探险活动。几百年来,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上都的英文译名“xanadu”在欧美等国知者甚多。
18世纪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阅《游记》后,于其诗篇中赞美:“上都坐忽必烈汗,恢宏皇城乐御邦”Inxanadudidkub1akhan,astate1yp1easure-domedecree。。。。后来西方人以"xanadu"比拟作“世外桃源”。土卫六上的最大亮区俗称为"xanaduRegio",因没有人知道那里是什么样。
[2]宋文瓒,字子章。河南裕州人。至治中累迁浙西宪司经历,调江浙省都事。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入为中书右司都事,改左司。泰定2年,出为江浙省左右司郎中。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历大宗正府郎中、礼部侍郎,天历2年除杭州路总管,始至即大治庙学。至正2年(公元1342年)改山东都转运使,历刑部尚书、大都路总管,除两淮盐运使。年七十致仕,居绍兴。
(5)地位
两都巡幸
元上都在元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朝实行两都制度以大都今北京为都,上都为夏都。从忽必烈时期开始,一般每年夏历二、三月从大都出,“北巡”上都,八、九月返回大都。元惠宗顺帝暑期每年夏历四月从大都出,九月回到大都,皇帝每年在上都居留的时间近半年之久。皇帝巡幸上都时,扈从人员有后妃、太子和蒙古诸王,还有宰相大臣、百司庶府,各以其职分官扈从,只留中书平章政事、右丞或左丞数人居守大都。
驿道枢纽
上都是北方驿道的重要枢纽。上都至大都共有西路、驿路、辇路和东路4条路。元朝皇帝赴上都多走辇路,由西路返回大都。为管理上都各项事务和为元朝皇帝巡幸上都服务,上都城内建有许多公廨官署,设有庞大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中统四年1264年设立上都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立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官府。上都留守司及下属2o多个直属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和皇帝巡幸时的一切杂务。为辅佐皇帝在上都议办朝政,上都专门设有重要衙门的分支机构,如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国史院上都分院等等,这样的分支机构共有数十个。上都官署的设置是整个元朝封建国家机器的一个缩影。
宗教活动与文化交流中心
上都城有众多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十分兴盛。126o年,忽必烈就封八思巴为帝师,在上都城西南建有八思巴帝师寺。道教在上都也有很大势力,各宗派都建有道宫。上都居民中也有信仰伊。斯兰教、景教等。上都作为元夏都,是北方宗教兴盛的中心,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上都在1358年被农民起义军焚毁,之后又几经战乱,最终成为一座废墟。元上都从1256年初建,至1358年被焚的百年间,曾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6)重大历史事件
其一,元朝向全国行纸币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唐代,当时称“飞钱”,宋代称“交子”,金代称“交钞”。126o年3月,忽必烈决定在上都向全国行纸币,7月,行“中统元宝交钞”。此后,受到元流通纸币影响的波斯、印度、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行纸币,促进了世界货币的变革。
其二,佛道大辩论
由于忽必烈对宗教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元上都成为当时世界的宗教中心,中国传统信仰的佛、道、儒三教,在此交融。在上都城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地位是平等的。宗教建筑除道观、佛寺之外,还有回回寺、十字寺等。蒙哥汗时期,大蒙古国内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竞争,矛盾日趋激烈,蒙古王室不得不出面调停佛、道二教的争端。1255年,在哈喇和林举行了佛、道二教第一次辩论会,佛教占了上风。1258年,蒙哥汗委托忽必烈在开平召集佛、道二教代表计数百人,进行第二次辩论。藏传佛教在八思巴的激辩下,战胜道教,忽必烈判定佛胜道败,佛教获得蒙古统治者的推崇。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后,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大元帝师”,命他在上都建立寺院。自此,藏传佛教在整个中国,包括漠北的哈喇和林都获得广泛传播,产生了显著影响。
其三,南坡之变
南坡,又叫南坡店,是距离上都最近的一个驿站。元朝皇帝往返于大都和上都之间,上都留守司的官员,都要在南坡店迎送,即“南坡迎送”之礼。1323年八月初五,元英宗硕德八剌由上都返回大都时,于当日驻扎在南坡,当晚英宗遭到暗杀。这是生在元上都地区的重大政变,史称“南坡之变”。皇位继承,一直是元朝中后期政治史上十分突出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从13o7年元成宗去世,到1333年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即位,短短二十四年间,九位皇帝的即位几乎都充满了惨烈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