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曹魏屯田,诸葛亮屯田。
唐太宗创立折冲府,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屯田仍在边镇···
辽金军屯开始进入内地腹里,元朝屯田进一步展,一反过去边镇屯田,即所谓“为守边之计”的屯田,全国各处设置屯田。
明代军屯是元代的延续,有明一代,国家对屯军、余丁的剥削压榨,可谓登峰造极。
以潼关卫为例说明卫所制崩坏过程。
潼关卫正军原系七分屯田三分守城,因须严防“番贼”,渐渐改为六分屯田四分守城,因此壮劳力不足。
加之秦藩屡屡占用正军,或驱使正军修造房屋,或烧运柴炭,加之官府各类科派杂差,额外勒索,卫所屯牛种子连年缺失,水利荒废不通,水冲沙压屯田,种种因素导致田地抛荒,收成锐减。
而正军所需缴纳的屯田子粒(正军分拨下屯,从事垦种,须将承种军屯收获上交卫所屯仓,是为屯田子粒)却丝毫不减。
当所有政治势力都骑在卫所军头上肆意压榨,当国家用各种暴李手段强迫屯军继续卖命,当屯军私卖兵器铠甲火药火铳、甚至卖儿鬻女,都不能偿还所拖欠的“屯田子粒”,当大明坚持要把军户当成奴隶来用时,当大明卫所制退化为农奴制时,身处修罗地狱最底层的屯军,大规模的逃亡也就不可避免了。朱元璋自信满满为大明建立的根基,也就开始动摇了。
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已经是“屯田之兵,亦多逃亡”(《太祖实录》)。宣德之后,屯军逃亡人数渐多,地区渐广,大有“逃亡且尽”的趋势。(《应诏陈言屯田疏》)
军屯自汉代起,由唐宋展完善,至元明趋于鼎盛,同时也走向灭亡。
清朝建立之初,便大规模废除卫所屯田(只在边境保留少部分),
伴随经济基础不断展,以军屯为核心的卫所制,这种奴隶制生产关系,崩溃已是大势所趋,不是朱元璋朱棣几个政治强人可以改变的。
孙世瑞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只是,想要短时期内聚集兵力财力逐鹿天下,只有把这个夜壶捡起来重新用用,等到形势好转,卫所制肯定是要扔掉的。
“你们这群武夫,拿着洪武朝的剑,斩崇祯朝的官,何止是大逆不道,简直是大逆不道!”
何老爷回头望向一群衣衫褴褛的佃户,振臂高呼:“乡党们!”
“他们要把黄老爷的田收回!再高价出租给你们这些佃户!不能让他们得逞啊!不要怕,黄老爷在潼关卫,连指挥使都要给他几分面子!说抢就抢,没这个道理!告到京城去,也是咱们有理!”
何管事唾星飞溅,一口唾沫溅在孙百户脸上,他抹了抹脸,低声道:“这演技也是没谁了。”
唐恩城给孙百户使了个眼色,收起折扇,深吸一口气,也开始了他的表演:
“住口!老匹夫!你数典忘祖!简直禽兽不如!”
“太祖皇帝规制,卫所二分守御,八分屯田,此乃定制!”
“先前潼关卫田有定亩,军有定数,田地充分垦种,粮草充足支撑边军打仗,那是老秦人的好日子!自成化、弘治以来,豪强土豪,隐占军田,不行纳粮,捏报民田,乃至于私自变卖!”
“由此秦地凋敝!秦民穷困!如今我大明朝内外多事,虏寇猖獗,兵单饷匮!你等豪强,即便不能捐助家资,毁家纾难,竟然还侵占朝廷军屯,乘火打劫!”
喊到最后,唐恩城已是声嘶力竭,
“尔等之毒害,胜过流贼建奴,督师仁慈,给尔等三日期限,让你们自行补齐拖欠,便不再追究!岂料尔等不知悔改,还敢在此狂犬吠日!颠倒是非!是可忍,孰不可忍!”
唐恩城一边说,一边疯狂朝对面使眼色,不一会儿功夫,刚才还慷慨陈词的何管事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能让官兵夺田!”
“挡住他们!”
“人在地在!”
后面站着的黄府家丁嘴上这样喊着,乌泱泱的人群立即溜走大半。
孙世瑞不等唐师爷说完,举起令旗,对三个总旗大声命令道:“老子管他祖制不祖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咱行伍人只听军令!传本官将令,有敢阻拦收田者,给我杀!”
号手吹起难听至极的唢呐,这是冲锋的命令。
标兵营新兵们手握长枪,排成稀稀疏疏的阵型,朝对面正在溃散的“佃户”“家丁”冲上去。
“杀!”
~~~~~
潼关内城,育贤街。
郭府七进大宅门口,匆忙停下一顶小轿。
一个师爷模样的人不等轿子停稳,便径直跳了下来。门口两个家丁凑上来躬身行礼,被他一把推开,师爷脚下生风,一路穿过前庭后院,穿过一处处假山池塘,终于来到一处清幽雅致的厢房。
顾不得气喘吁吁,使劲敲打房门。
“老爷!老爷!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