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母仍是没有好脸色,乌稚吓白了脸,缩在一旁,偌大的屋子宛如冰窖,将他打回原形——“改日再来”只是谎言。
乌母怀中的婴儿发出一声啼哭,她顾不得生气,连忙哦哦地哄着进了里屋。
乌父小声地撵乌稚,“孩子,你快回去吧。你弟弟生病,你阿母不高兴,别放在心上。”
乌稚甚至没能跟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就被赶走了,一口热饭,一只梨也没吃上。他是匆匆跑出来的,篮子忘了拿,一个人出了村,小小的身影没入无边无际的山林。
只有月光静静地照耀回小木屋的路,走到一半,他忽然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原来他的阿父阿母并不欢迎他。
回到小木屋,婆婆一如既往地在昏黄的油灯下等他归来,什麽都没问,让他吃饭。
乌稚默默地吃饭,眼泪落在碗中,婆婆抚着他脑袋,喃喃哄着:“多吃饭,长高高。等你长大,都会好起来的。”
之后乌稚生了一场病,高热不退,在床上躺了三天。婆婆每天都给他熬上一锅浓浓的药汤,再去神树下祈祷。
乌稚的脑子烧得稀里糊涂,却感觉很舒服,就像被暖融融的某种液体包裹着,很安全。他蒙眬地想,如果一直这样就好了。
但他还是回到了人间。
人间,注定是个温柔而残酷的地方。
翻过腊月,便是新的一年,下雪了,乌稚已经有几个月没去村落,他用山路难走来欺骗自己,他用锥心的失望来提醒自己,他的亲生父母并不喜欢他,他不应该再出现他们面前。
可是,生物的本能就是爱敬自己的父母,期盼得到父母的认可。
乌稚觉得自己像是要被撕裂了,一边是不要接近父母,一边是还想试试……也许,也许有奇迹呢。
他们毕竟血脉相连,不是吗?
乌稚再次偷跑下山,他身量小,村中道路繁杂,树影成片,只要注意点,他能躲过所有人的眼睛,悄悄溜到父母家的后院篱笆下。
有时是看两眼就走,有时趁着夜色降临,他会看到屋中点上油灯,饭菜的香气与婴孩的啼哭一同飘出来,男人与女人走动的身影。
直到他自己肚子也饿了,才会回到小木屋。
婆婆仿佛知道他去了哪儿,做了什麽,并不多问。乌稚觉得歉疚,婆婆才是对他最好的人,他却只想着自己的父母——还是不认他的父母。
“婆婆,对不起。”乌稚细声细气地道歉。
婆婆慈爱地摸他脑袋,“你没有做错什麽,一点错都没有。”
冬天过去,乌父乌母终于发现了乌稚,他们没有说什麽,也来不及说什麽,因为乌稚总会在他们发现的下一秒,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逃走。
乌稚只是一个月来四五次,看看他们,有时也会听到弟弟的哭闹与咿咿呀呀的撒娇。每当这时,乌母就会轻声地唱歌,哄着弟弟。
——弟弟,这个与父母一同闯进乌稚生命的小东西,他好奇,但从来没有仔细地看过弟弟的模样。
长得像他吗?也许不像,不然阿父阿母也不会对他这麽冷漠。
夏天的时候,后院的黄瓜架尤为浓密,碧绿的带刺叶片挤挤挨挨,藤上垂着黄色的花朵,或几根弯曲的瓜。
有蚊子,有虫子,它们不咬乌稚,他也不知道为什麽,躲在架子下遮阳,蜻蜓会从他头上轻盈地飞过。
乌父来摘黄瓜,看到了他。
他犯错似的爬起来,扭头就走。乌森晚整理父叫住他。乌稚睁大眼睛回头,那双眼睛毫无杂质,水灵灵的,睫毛长而翘,像一捧清凉的井水。
乌父摘了两根黄瓜,搓掉上面的刺,递给乌稚,“天热,吃吧。”
他们好像一直知道他在这里,像一只无害的小动物,不会叫,也不会给他们麻烦。那他们偶尔的仁慈一下,又有什麽关系呢。
而这对乌稚而言,父母的馈赠,哪怕只是两根黄瓜,都是他梦寐以求的温暖。
他抱着两根瓜,舍不得吃,干涸的心灵像是突然得到了滋养,仰头朝乌父露出一个又甜又软的笑。
以此为契机,乌稚与父母的关系似乎得到了改善。当弟弟会走路时,他得以看到弟弟的模样,一小团肉墩墩,泥娃娃似的。
乌稚也六岁了,看着这蹒跚学步的小孩,想去抱一下。
乌母及时出现抱起了弟弟,投向乌稚的视线带着寒意,“不要接近他。”像是警告。
乌稚僵住了,这才意识到,父母并没有接纳他,这几个月的关系改善只是错觉。
难过归难过,孩子心性总是天真,乌稚想,一个月不行,那就一年;一年不行,那就五年十年,总有一天,父母会让他“回家”的。
就这样,数个春夏秋冬过去了,乌稚十三岁那年,婆婆因病去世。
乌稚那天早上如常起来,準备烧火做饭,婆婆太老了,十岁之后婆婆就完全依赖他照顾。家里没钱,乌稚就看书自学药理,去山中采草药,小木屋每天都飘满酸涩的药香。
婆婆看着他总是叹息:“是我拖累了你。”
乌稚摇头,“没有的。”他不想婆婆走,再苦再累他也愿意。
但婆婆还是走了,悄无声息的,最后一口早饭也没吃上。
乌稚跪在婆婆的坟前三天,不吃不喝,晕了过去,被一场大雨浇醒,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小木屋,脑子烧得一塌糊涂,但这次没有婆婆守着他了。
也没人来看他。
这麽浑浑噩噩地度过三个月,乌稚来到神树下,想问大地之神,但他知道得到的只是沉默,于是他也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