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策略看起来还不错。因为吴国举国之力也就这一十多万的兵,而且大多是没经过训练的农民,精锐很少。这时候能多一点兵马总是好的。
然后关中形胜之地,主要是因为它有四大关:东函谷关——东汉之后被我们熟知的潼关所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西北两处且不论,对中原地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函谷关和武关。函谷关即连接着洛阳和荥阳,武关则是连接着南阳。当初刘邦争霸天下,就是从武关进入关中,迫使秦朝投降。但是从武关进入后依然面临着高山大川,要再穿行好一段才能到关中的平原地区,还要经过蓝田这座兵营。
而不是像函谷关一样,冲进去了就能一马平川直奔长安,所以一般来说起兵都选函谷关和潼关多一些。
但武关方向作为偏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吴国太子不这么想,他劝自己的父王刘濞说:有淮南王和济北王两个前车之鉴,咱们造反的军队不能假手他人,不然一旦他出门就搞背刺怎么办?
凭良心说,也挺有道理的。
但大家都有道理,这不就尬住了。
刘邦嗤笑一声:“犹犹豫豫,怪不得成不了气候。”
这时候又有一个姓桓的将军说了自己的想法:咱们吴楚这一路联军都是以步兵为主,不像朝廷的兵有大量的骑兵和战车队,一旦两军在梁国那边的大平原相遇,咱们胜算肯定不大。所以我们应该搞个出奇制胜,绕过那些坚城不理,直接突袭到荥阳去拿补给,到时候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了!
大家听这话耳不耳熟?
这个计划根本就是刘濞忽悠胶西王的那个嘛!那为什么史料上记载两遍呢?
up认为,这个计划应该是吴王刘濞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不方便直接说出来,所以找了个小将替他说出来,一旦被否决了也不会尴尬嘛。
果然,桓小将说完之后,那几个老成持重的重臣都不同
()意,理由也很简单:咱们和楚国军队汇合之后去荥阳,这路上怎么都绕不开梁国,你不把梁国拿下,一旦路上出了什么意外呢?没赶到荥阳就被切断了后路呢?到时候岂不是真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啥都没了?
于是吴王刘濞经过慎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听那些老将军的话,带着吴国这一十多万大军去和楚国汇合,然后吴楚联军直奔梁国都城睢阳,开始猛攻,准备啃下这个硬骨头。
结果就被骨头给磕到了牙。
刘邦再次给侄子刘濞下来判定:“没有魄力,没有决断。弄个战略还要借别人之口,跟个妇人一般。”
吕后横了他一眼:怎么,很瞧不起妇人哦?
刘邦嘿嘿一笑。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到北方战线。
北方的齐藩就更搞笑了。
本来除了城阳王这个侄子,其他六个人都答应参加团战。结果临起事的时候,济北王被郎中令给软禁了,齐王虽然一开始答应了,但是回去就开始纠结,听说济北王的事情后,更害怕了,十分担心自己也被软禁了。
所以,他后悔了。
他,决定不出兵了。
齐藩剩下的四个王知道后,那真是满脸黑人问号,不是大哥,你啥意思?兄弟们房子都卖了,棺材本都拿出来了,你在这搞临阵退缩?
那必须不能忍!
所以齐藩的这四兄弟也不管什么计划什么战略了,开始围着齐国的都城临淄打。
誓要剿灭齐王这个叛徒!
额……
就连抱着必死决心去推动削藩的晁错,也没想到诸侯王都是这水平。
高看你们了,真的。
吴楚和在梁国死磕,齐藩内部打成一团,只剩下西边的赵王一脸懵逼。
说好的找我汇合呢?说好的几路大军进驻荥阳,震慑天下呢?
你们玩!我!哪!
然后赵王就缩在都城里瑟瑟发抖,动都不敢动。
这个时候,朝廷那边已经腰斩了晁错,制定了新的方案。
一个是让袁盎去出使吴国,告诉刘濞晁错已经被处斩了,清君侧的对象已经没有了,让他们不要再闹了。因为袁盎早年做过吴国的国相,总是有一份香火情,所以由他来做这个活合适。
另一个,就是军事层面的应对了。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领兵去打吴楚联军,解救被围攻的梁王。
派当初坑了吕禄的曲周侯郦寄去攻打被放鸽子的赵王。
将军栾布去打齐藩那一堆闹内讧的兵。
最后,是景帝的表兄,大将军窦婴驻守在天下冲要荥阳,把控战局,坐镇后方。
其他人还好,窦婴倒是舒展眉头,吐了一口气,瞧了瞧左右的同僚。
关键时刻,陛下还是要信任我这个表哥!
周亚夫,是诛吕首功周勃的儿子。当初周勃被放了之后,汉文帝虽然心里有气,但到底没拿他
和他家人怎么样,该任用照样任用。
后来在文帝晚年时期,有一次匈奴再次犯边。文帝已经没有雄心和经历,如同年轻时一样,亲自带兵去太原坐镇阻击了,所以只是让将领们守护好长安周围,不要出乱子。他本人则是跑到长安周围的二座大兵营去劳军。
刘恒去前两个军营时都不用通报,他们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这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慌慌张张的跑来迎接,送刘恒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治军不严,态度又过于恭敬谄媚,刘恒心里其实不太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