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第二座细柳营就不一样了。
刘恒的天子仪驾很长很威武,结果前边开道的被拦在了细柳营的营寨之外,亲卫告知细柳营,是皇帝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
等刘恒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刘恒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弄得刘恒的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
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
按说如果后世,尤其是宋明时期的武将要是这副样子,那指定给你扣一个跋扈的帽子,说不定就当场治罪。但刘恒听了却非常感动,他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对周亚夫治军严谨非常满意。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刘恒还继续对君臣感慨道:“这才是真将军啊!其他两座营盘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
这就是著名的“周亚夫军细柳”。
所以之后在文帝和景帝朝,周亚夫被屡次拔擢。现在已经升任至太尉。
周亚夫领兵在洛阳修整后,直接来到了梁国都城附近,查看了一下形势。但是看着吴楚联军打的那么热闹,他十分高兴。因为他认为梁王刘武是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太后最最爱的小儿子,肯定不会背叛陛下的。而且梁国地处冲要,人力物力财力都很丰足,再加上城坚持深,一时半会儿不会被攻下,正好用来吸引吴楚联军的火力,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
而他自己,则是带兵到了北边泗水和济水交汇的昌邑观望战场,看看哪里适合当突破口。
梁王只能在心里骂街:你清高,你了不起,不是你被困在城里天天挨打。
刘启心里很满意,因为他看这个弟弟不爽很久了!
但是因为母亲偏爱,所以他也得表现的兄友弟恭才行。
周亚夫做得好啊!消耗吴楚联军,又何尝不是削弱梁国的实力?
但周亚夫确实有大将之风。
他到了昌邑之后,利用自己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在吴楚联军的后方反复穿插,彻底
截断了联军的粮道。
这吴楚联军前路摸不到荥阳的边,得不到补给,后路又完全被掐断,粮草不够,立刻动荡起来。
一个月后,吴楚联军粮草耗尽,大军死伤惨重彻底崩溃。
吴王刘濞带着仅剩的一千精锐趁着夜色逃回东南。
他没有回自己的老家吴地,而是直接跑到了东越。这个东越也是和赵佗的南越差不多的一个蛮夷诸侯国。因为离吴国很近,所以这次刘濞许以重利,拉拢了不少东越人来参军打仗。
刘濞本来想在这里避避风头。结果东越人一看到他就群情激奋。
毕竟当初说好的战利品满地捡,结果现在连性命都十不存一,而且还惹怒了大汉朝廷,这笔买卖简直亏到姥姥家去了。
于是,他们把刘濞给活活打死了,然后把他的头颅献给朝廷,祈求宽恕。
up我看完,不禁感慨一句:一十年的谋划,就这?就这?
刘启现在彻底放心了。就算天幕上的消息扩散到藩地,被刘濞那些人知道了他也不怕!
这水平你造什么反?
就这?就这?
刘濞一死,其他人也没了威胁,楚王的军队一哄而散,他本人在逃命的时候自杀。
齐藩几个大聪明在栾布来了之后只能无奈投降,然后当场被诛杀。
赵国和梁国一样,城坚池深,物资充足。赵王明白现在投降也是个死,只能咬牙坚持,最终朝廷围攻了七个月之后,引水淹了都城邯郸,才破了城池,赵王自杀。
七国之乱就此宣告失败。
刘启想了想,既然天上的仙子都说他私德有亏,那他肯定不能再杀晁错,不然天下人还以为他不知畏惧呢。
于是,他仍然以天幕说的二路大军来安排军事。
然后扫视了群臣一眼,沉声道:“晁内侍,这段时间就替朕好好赞画一下改动诸侯封地事宜。()”
其他人暗叹一声,晁错真是……怎么又一次保住了性命!
这次平叛成功,汉景帝可谓是志得意满。晁错虽然杀了,但是他的削藩令还是得继续执行。
正好趁着这股大胜之风,刘启直接快刀斩下去,管你是谁,关系远近,藩国通通给削了个遍。
过程就不赘叙,反正结果就是,所有的诸侯国封地都大幅度缩水。大的也不过一郡之地,小的只有几个县大小,就连一直没敢说话的代国、燕国,和亲弟弟的梁国都没幸免。
经过了刘邦、吕后、刘恒,直到刘启,四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大汉朝廷才基本完成了中央集团,给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创造了前期条件。
可以说,是一战而天下定了。
也不知道晁错地下有知,会不会欣慰呢?
晁错赶紧领旨谢恩,他明白,陛下这是要他计划怎么在战后划定诸侯王的封地,就像天幕说的那样,最多只有一郡之地,让他们再也翻不起风浪。
好了,汉景帝的部分就讲到这里啦,下一个视频,就是我们番外篇的终章——汉武大帝!
天幕缓缓消散,刘邦听得心满意足。
并且,他更加期待下一期的内容了。毕竟仙子说的可是汉武大帝,仙子都没叫过他什么“汉高大帝”,或者老四什么“汉文大帝”。
看来这个曾孙成就不小啊!
刘邦喜滋滋的想,乃公的那什么……对,基因。
乃公的基因就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