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相对刘安说:大王啊,这打打杀杀的事情你也不擅长,具体调度操作你也不会,不如交给我吧,我替你打仗。
然后刘安欣然同意了。
兄弟,咱就是说,就这个智商就别想着造反了,这东西你太高深了,你把握不住。
刘邦在心里盘算,这个刘安,是他现在还没影的七儿子刘长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
这个智商,他很怀疑是不是他的亲孙子。
什么傻子!
然后国相一拿到军权,直接反向包围了刘安,给自家大王软禁起来了。
要我说,国相还是好心呐,知道自家大王智商有限,不然他去参与这种活动,也没有锁拿他送去长安,淮南国错过这场造反活动,也算是变相保护了大王一家老小。
吴王刘濞的使者一看淮南王这么废物,也没办法了,直接去找了另外两个大王。
结果没想到衡山王、庐江王都是日子人。觉得现在守着一亩二分地过日子挺好的,反正之前那一波削藩也没削到他们头上,连大哥刘安都被软禁了,他俩还跟着起什么哄。
于是死活不答应。
所以整个淮南二王,都没参与刘濞的团战之中。
刘启欣慰啊!这个淮南国的国相,如此有勇有谋,该重重提拔才是!
跟刘安同样情况的还有齐国这边。
济北王也是想要积极参与,结果被郎中令骗走了军队,然后反手被软禁了,也是没参与成团战。
而他的兄弟,新一任齐王就更搞笑了。他也
同样想去参加团战,毕竟之前的经历你们也看出来了,那齐国一脉是真的和朝廷大宗有深仇大恨呐!
他身为新一任的齐王,齐国一脉的代表人物,怎么能不趁此机会举兵,好出一出他们齐藩这些年受的委屈呢?
可话又说回来,齐王又深知一个道理。所谓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是白给。大汉成立好几十年了,那么多诸侯王前赴后继的反抗,有一个成功的没?
没有啊!要是这波也注定要失败,那他岂不是要把齐国的基业都给赔进去了?
所以齐王就这么一路思索,一路纠结,翻来覆去,想得死去活来。
最后就在犹豫纠结中,错失了出兵的机会。
还有一个是城阳王,他是原来那个刘章的儿子,可能是父亲莫名其妙壮年病逝让他大受震撼,所以他也变成了一个日子人,只求平平安安的享受荣华,不敢有丝毫大志。
于是除了济北王和城阳王,齐藩其他四个王都出动了,去参加团战,就连齐王都是一开始口头答应了,然后回去才开始纠结的。
刘启的君臣又松了一口气,只要齐国不是铁板一块就行。
先帝拆分齐国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刘濞去说服胶西王时的话。
还记得胶西王吧?就是那个只剩一个郡,还被当做典型削了六个县的倒霉蛋。
所以胶西王这边,听到吴王的使者说他们诸侯王是“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趋,同利相死”时,眼泪都快下来了,立马就同意了。
然后,使者说了吴王刘濞的计划。
我们看地图可以知道,吴国、楚国、淮南国都在相对南方的位置,而赵国、齐藩七国都在相对北方一些,中间被梁国给隔断了。
而梁国的西边就是通往关中长安的枢纽——荥阳。
所以吴王的计划是:他们吴国联合楚国的军队一起从南方北上,胶西王带着齐藩以及赵国军队联合一起南下,双方在荥阳汇合。
荥阳这里不仅是要道枢纽,还有一个大型的武器库和粮仓,也就是荥阳旁边的敖仓。只要他们南北汇合一处占领了这里,就可以拿到补给,然后从容向关中进发。、
吴王许诺,到时候和济北王平分天下!
窦婴作为天子的表兄,听到这话鼻子都要气歪了,大喝一声:“痴心妄想!”
就他们那些杂牌军,还想攻下荥阳?
为了体现自己对济北王的重视,之后刘濞还亲自去了一趟,和济北王立誓,才回去正式起兵造反,把吴国境内不支持他的官员都杀了。
随后征召全吴国男丁入伍。
征召的标准是什么呢?
刘濞说他自己今年六十一岁,他最小的儿子今年是十四岁。所以他就征发全国十四岁到六十一岁的男丁。
共得兵卒一十多万。
说实话,这也能看出来吴国那地方,确实开发的不够。刘濞经营了吴地二
十年(),连赋税都不收?()_[((),结果极限动员也就一十多男丁。按比例推算,劝吴国人口顶多也就五六十万,国力太弱了。
袁盎拱手对景帝道:“恭喜陛下,吴王丧心病狂,征全国之丁,必然怨声载道。且一旦大军出动,吴国必然守备空虚。”
袁盎的意思就是可以掏吴国老巢。
刘启微笑点点头,心里却在吐槽:你们一个个的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战略倒是挺多,怎么之前只知道让他杀晁错?
檄文也发了,祭旗也杀了,兵粮也足了。吴王刘濞终于把手底下的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开始商讨行军策略。
吴国的大将军站出来说:我们不能把全部兵马都压上去跟楚国汇合,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所以我们应该派出一支偏师。
大家听着觉得有道理,然后大将军接着说:我希望大王给我一支五万兵马的军队,沿着长江去打不出兵的淮南二国以及原来的长沙国,聚集他们的兵马后,经过南阳从武关进抵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