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为后世留下一本书?
《绍兴实录》。
本朝太祖与太宗皇帝皆有过类似的书作编修出来。
宋太祖赵匡胤的执政理念被后来编修为《太祖实录》,而宋太宗赵光义同样也被后世编修过《太宗实录》。
不过那些都是太祖太宗们去世后根据生平与理念编修而成,而自己在世就能编修一本《绍兴实录》,赵构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能够和自己的祖宗并且是开国之君相提并论,实在是无上的荣光。
赵构没想到自己一改之前苟安求全的作风之后,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提升。
先感觉自己的身体和以前相比,简直就是两个概念。以前总是感觉精力不济,处理朝政稍微久一点就犯困,并且非常难以坚持。
床帏之事也是非常顺畅,毫无吃力之感,并且困扰多年的子嗣问题也能够解决。
其次感觉在群臣面前的威信非常之高,以前自己为人软弱,臣子们虽然当面不会顶撞,但对官家号令也是会有些打折扣。
可是现在自己想要干什么,那些言官谏官居然无人反对,反而是言听计从。
最后就是一帮武将也是被自己敲打得服服帖帖。
从韩世忠到岳飞再到刘锜,哪个不是在战场上牛气哄哄说一不二的。
可是在自己面前就跟个小孩童似的,唯唯诺诺。或许是碍于天子之威,但也不可否认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雄心壮志同样征服了这帮武将。
既然天将降大任于自己,那么在现在天时地利人和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推行变法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如果不变法不革新,不仅仅北定中原中兴大宋无望,甚至随时有可能会再次遭遇靖康之耻。
“朕纵观历史,自古以来变法,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一说,皆为艰难之时才有变法之念。当下虽然困局重重,但是我大宋上下还是团结一心的,且朕变法图强之念坚定不移,二位不必担心。”
赵构此时还不失时机的宽慰赵鼎二人,他心中非常清楚变法的艰难,也深知变法成王败寇的残酷性。
赵构说的也是非常有道理,商鞅变法之时正是秦国青黄不接之际,王安石变法之时也正是宋朝内忧外患之秋。
每一个变法都承载着扭转局面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变法总是出现在危难之时。
“官家不必如此宽慰,变法之难我等皆明白。我与李光皆已过花甲之年,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有誓死变法富强我大宋,别无他念!”
赵鼎被官家一番宽慰之言所感动,自然也是自肺腑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毕竟三度为相,也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能够在这个年龄还能高居庙堂,还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
“朕说过不要你们这些文臣武将动不动就说死啊死的,朕要你们死干什么?朕要你们为大宋呕心沥血,朕要你们为大宋建功立业,朕要你们封妻荫子,朕还要你们亲眼看见还都开封,直捣黄龙。”
赵构所器重的文臣武将,最见不得这些人说死,他更希望能够与这帮人一起打拼这来之不易的江山,他更希望能够众人一起努力去争取自己该得的荣华富贵。
他也明白赵鼎等人的心意,只要能够变法成功,生死都无所谓,这就是宋朝忠良文臣的气节。
“我等二人已是风烛残年,只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念。不求富贵,不畏强权,只求一雪靖康之耻,只求大宋国富兵强。变法之事我等思虑再三,加上官家如此决绝的支持,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赵鼎此时已经是铁了心的要变法,不管结果如何,不管道路有多曲折。
“朕已经在赵卿身上看到了变通,已然不似以前那么刚硬。变法之事刚则易折,柔则易毁,只有刚柔相济方能成功。并且革新乃是除旧,除谁的旧?除的是沉疴之旧,除的是既得利益者之旧。变法乃是改变规则,改变现下朝廷的旧规,改的是守旧党徒之利益。因此必须刚柔相济,徐徐图之方可。”
赵构已经把变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革新变法确实就是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既有利益。
方田均税法意味的是对佃户和土地的变更和变化,损害的就是地主阶层对土地划分和佃户控制的利益。
市易均输法则是意味着对交易方式和商品运输的重新分配,损害的就是大商人阶层的货物采买与运输方面的既得利益。
强兵之法中对兵士招募、兵权设置、军资监造、军马采买的改变,损害的就是各阶层武将对军权与财权的控制,损害的就是军资采买商人与兵部官吏勾结后利益。
取士之法中对科技考试人数的限制和恩科官员的限制,则是意味着对官宦子弟和特殊利益群体的晋升通道的关闭,对于官僚子弟来说没有了承袭之利,无异于将整个中下层官僚集团形成对立。
“此外变法涉及类别繁多,需要落实到人,分门别类去实施,方可顺利推进。朕看你们只推荐朱胜非负责流民安抚与回归,不知其他门类可有安排?”
如果说刚才赵构说的是困难和阻力,那么现在要问的就是怎么具体落实到人的问题,光有策略是虚的,最终需要强有力的人去推行和执行。
“富国之法涉及农田、财税和市易等方面,臣以为陈康伯与朱胜非可用;强兵之法涉及兵士兵权以及军资军马,臣以为韩世忠与胡铨可用;取士之法涉及科举、武举以及太学,臣以为朱倬与张浚可用;吏治之法涉及裁汰冗员、减少科举恩科官员、选拔地方官员,臣则恳请全权委托李光负责。不知官家对此安排有何训示?”
赵鼎一口气把变法的四个方面具体负责的官员全部罗列出来,有的是现有官员,有的是恳请重新启用的,可以看得出来对认识安排非常用心。
“朕乍一看都是你赵鼎的人啊!这朝堂之上莫非又多了个赵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