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死我活?太平想了想,这结局也不赖。胜了,就叫李三那贱人下地狱;败了,大概就能见到婉儿了。那时候,她会在天国的门前,再一次挽上她的手,笑吟吟迎接自己么?
她幻想着婉儿赴死前的模样,一遍又一遍。跪坐于书案之前,那人怎样不舍而留连,写出那封绝。她很明白,婉儿是想叫她抽身,叫她忍气吞声,不要再掺和进什么政事。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后半生的安稳。她也清楚,哥哥说得对,叫婉儿自己选,要的必然是天下安宁,而非一个豪华的墓室。
她笑了。她笑哥哥薄情装作深情,明明私心不浅,非要摆出爱护妹妹的模样。她笑那些“正义”的门生,纷纷鼓动她出面力争,失败的时候给她冷眼,却没一个挺身而出。她笑自己蠢笨,看不透世事,偏生相信李隆基这小子,害死了挚爱与骨肉。临了,到现在,前途一片迷茫,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
对,对,都对,是该放弃了。只要放弃,把一切丢给别人,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为了天下安宁,为了自身安危,绝不做哥哥的刀剑,激流勇退——
但她还是要去争。哪怕只是出一口气,能指着鼻子痛快骂一场。因为这才是太平公主。不过一个性情中人罢了。
“婉儿,我知道你很想教会我,教我什么是天下,什么是苍生。可是我太笨了,学不会。因为我永远都不是你,因为我就是个刁蛮任性的公主。因为,我永远都爱着你……”
她默念着,在佛前叩。千福寺的钟声响起来了。
隋文帝的大儿子杨勇,因为宠幸小妾胜过嫡妻,为独孤皇后所不喜,从太子位上被赶下来;太宗的长子承乾,喜爱斗鸡走狗扮作胡人,又兼豢养娈童,最终被废;她的哥哥李贤更是如此,因为户奴赵道生被天后抓住把柄,流放巴州。太子失德,此事可大可小,也能上纲上线。拉拢李成器不得,太平的下一步,便是派人监视李隆基。在他府上安插亲信,抓住每一分一毫的漏洞。
李隆基知道这事,又没办法明面上反对,毕竟姑姑教导侄子而已。他只有暗自骂骂咧咧,缩起尾巴做人。三郎本不是这样收敛检点的人,日日如此,憋得也是受不住。好在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受众臣拥戴,那是太平从来没有的东西。元老大臣本不支持女人主政,经昭容草率安葬一事,能拉拢的臣子也走了。剩下的,均是些趋炎附势、投机倒把的家伙,还有许多已被贬到地方。
多年的政坛经验,太平也很快理清了思路——没有人望,此战胜负,便在于哥哥李旦。大唐不可能再出一个女皇,阻力过大,实力也不够,她不可能觊觎皇位。既然自己对哥哥没有威胁,关键就在于,让他现三郎滔天的野心。让他晓得,儿子不是善茬,时时谋划着篡权夺位。一旦矛盾转移到父子身上,李旦借着君臣的优势,打击自己的儿子,轻而易举。大臣也说不得什么。
战役在推拉中开始了。太平不断的进言,使李旦终于有了犹疑。他召了位素来信任宰相[R1]入宫,暗中问他:“听说满朝文武归心太子,这件事,爱卿怎么看呢?”
话不好说,若承认朝廷心向太子,便是告诉皇帝,这儿子势力太大,不得不防。若不承认,先是欺君罔上,其次也是给太子抹黑。那宰相从武周时期就是出名刚直,当面折辱二张兄弟,多年过去,更加老成持重了。他微微拱手,对皇帝道:“陛下怎么能说这种亡国的话!这必然是太平公主的阴谋。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共知。愿陛下不要听信小人谗言。[R2]”
帘后,太平咬紧了牙。仁明孝友,他李隆基就是这样仁明孝友?他做了什么?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拥戴他,仅仅因为他有能力,可以将大唐重推向巅峰?
她有些委屈。活了这么多年,头一次感到这样委屈。伴随着孤独感,委屈愈浓烈,只想抱着爱人哭一场。那人却离她而去了。
“杀。杀了他。”她对哥哥说。
“好,好。”不涉及原则问题,李旦一副言听计从的样子。不过一个老的快要死去的臣子罢了,下狱问斩,也不算可惜[R3]。幸得将军郭元振力保,这位老宰相改为流放[R4],四年以后,在贬所寿终正寝。
公主府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她设宴招待大臣,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凡是愿意来府上的,金箔玉器,豪礼相赠,与数年前养精蓄锐的情景相似。推杯换盏之中,那个公主却不是从前进退有度、波澜不惊的太平。她是另一个人,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
景云二年一月,朝会散去,冬日寒气逼人。宰相们瑟缩在官袍中,伏在马背上,从皇城中稀稀零零出来。远远看见一辆马车,横在路中央,挡住了众人去路。马车上是皇家的徽,鎏金錾银,绝对来头不小。众人引颈看着,待他们三三两两聚齐,车中走出一位披着毡皮大氅的女子,妆容华美。
“诸位饱读诗书,必知古人云‘不知礼,无以立’。太子非嫡非长,承继大统不合礼数。诸位都是忠臣,难道不该进言陛下,纠正这天大的错误么?”
宰相们望着她,一言不。姚崇仰头,欲言又止,耳边只剩簌簌风声。最终,是宋璟拍马上前,对上她凌厉的目光,直视她微红的眼尾,铿锵道:“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这般说话,是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