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积蓄的用积蓄,没有积蓄的都在找家里支援,这一考关乎他们日后究竟是只能扎根农村还是能回到城里,轻忽不得。
队里的事,因为钱队长有意的放下没有引起什么纠葛,但其他矛盾就不同了。
还住在知青宿舍里的单身知青还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每日除了吃喝睡就是聚在一起看书。至于有了家室的还想这样,做梦呢。
周念夏这边,因为钱建军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支持,去钱父钱母那里做过功课,钱家其他人也都没有去说什么。而且周念夏也没耽误自己的工作,故而都体谅起她、尽量不让她干家务活,甚至家中最近的伙食都好了不少,那是钱母想着对小儿媳好点别真给逼走了。
周念夏开始了复习备考路,联合其他知青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型的复习小组,一个个都日夜不辍的复习、看书,企图在这次考试全力以赴搏一把。
其他成家的知青自然没有这种好待遇。家中人同不同意是一说,反正同不同意也影响不了他们的态度,但是家中因此产生的矛盾也逼得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带孩子、洗衣做饭甚至上工干活,一个躲不掉,因为一起吃饭分粮,一个人少干一点就得其他人多干一点,一家人也不都是一条心的。
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得在白日里干完活后,晚上再来知青宿舍一起学习,复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众多知青们,有的知识基础不同,有的学习时间和能力不同,最后学习的结果自然就各有差异,有学的好的,也有学的不好的。
周念夏显然就是那个学的好的,不提当老师这么多年都没放下的基础知识,就是现在学习的状态也比任何人都要好,知青们有什么不懂得都会来问她。知青们在心里是很羡慕她的,觉得她最后肯定能考上大学,而自己不知道有没有希望。
当然,背地里八卦的村人也不少,有的说周念夏不惜福,婆家对她这么好也要走,是个狠心的;也有的说周念夏看着不是这样的人,不知道就不要瞎传消息;更多的人是说钱家人傻,对一个不是一条心的儿媳也这么好。
这些或好或坏的流言,周念夏都无暇顾及了,因为高考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次参加高考的一共有五百多万人次,录取的却只有二十七万,录取率十分之低。她不知道现在有多少能人在摩拳擦掌地准备考试,只得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有话要说: 竹里:查了很多资料,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很幸福美好的了,我们都应该珍惜!
第38章抛夫弃子女知青17
随着人们紧张复习的脚步,时间缓缓迈入了1978年的12月,这个开始改变整个华国展进程的时间点。
在众人不知是着急期盼,还是该忐忑害怕的心情中,高考如约来临。
整场考试的考点都安排在县城中学,监考老师是调的县城各个中学的老师。因为前进大队位置偏远,周念夏他们提前两天就到了县里招待所,一群人互相作伴,倒也没要家人陪同。
在招待所,周念夏看见了很多认识、不认识的知青,都是下面公社的,只有少量的村里人。直到到了考试现场,周念夏才知道,还有很大一部分考生是青年工人,按政策,他们参加高考是可以保留工资的,而作为大队小学老师的周念夏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其实当地人对高考上大学的渴望远没有知青那么深。比如钱家小妹也是读完高中才嫁人,年龄和周念夏一样大,现在同样有了两个孩子,可之前周念夏问时,她只说自己没有这个想法。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女性还是会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受限于家庭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什么自己也能走出去看一看的想法。
面临能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所有人都有点紧张。严重点的,考试前的那个晚上都已经担心的睡不着了;周念夏却没有太大感觉,该尽力的她都尽了,该复习的也都看了。
作为一个曾经受过整整16年教育、历经各种考试磨炼的华国学生,周念夏表示,考了16年,她对考试已经无所畏惧了,直到进入考场她心态一直都是平和的。
或许是因为这场考试对所有人都太重要了,以致没有人敢在这时候作乱。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四门学科一门门考过,整个考试的过程很是平静。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皆是默默考完了。
只是考完后,众人第一时间就是对答案,这时候众人反应就不同了,沉得住气的不动声色;沉不住气的就喜形于色了——或得意洋洋、或垂头丧气。
周念夏属于沉得住气的,她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信心。但积攒了这么多年,整个华国的拔尖知识分子怕是都挤在这一次考试上了,她有把握自己能达到录取分数线考上大学,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心仪的上市师范学院。
在这个时代,师范类院校可是和重点院校、医学院校一样受欢迎的存在,毕竟包分配的铁饭碗,其待遇也各不相同。
这时候,报考志愿可以填三个学校,外加可以勾选是否服从分配,选了的话即使志愿学校没考上,只要过了录取分数线也是可以上大学的。周念夏从上市师范开始,选了三家师范院校,并勾选了服从分配。
好在,不止周念夏一个人忐忑。所有人都受着同样的煎熬,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一定能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