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七岁时母妃仙逝,她大病了一场,皇帝怜爱她,把她交给皇后抚养。
人在屋檐下,乳娘只能自小教她如何低头,如何保护自己,所幸皇后对她很好,皇上也万般宠爱,端阳的性子才一点点开朗起来。
端阳十一岁时非要闹着跟皇兄们一起念书,皇帝拗不过她,也就任由她去了。
说是去念书,其实也没干什么正经事。上课睡觉,下课撒欢儿,挨了先生的手板还要去找皇帝告状。
皇子们也不敢招惹她,天天鞍前马后,就差把上炷香把她供起来了。
学堂的人要么怕她,要么宠她,唯有一个人不理她,就是八皇子的伴读,江御史的小儿子。
这个伴读不仅生得俊俏,还特别聪慧,先生的功课总是最先完成,还能教八皇子策论。
端阳不喜欢招惹是非,但她喜欢招惹好看的人。
于是,伴读走路她跟着,伴读念书她听着,伴读吃饭她看着,伴读出恭她守着……
慢慢地,八皇子的伴读就成了端阳的伴读,陪她翻墙爬树,还得替她挨先生的手板。
端阳时常跟我写信,信里面都是伴读长、伴读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伴读,要是我们俩见面,他一定会被我摁在地上狠狠揍一顿。
但是端阳很喜欢这个伴读,她拿着八皇兄送给她的蛐蛐儿跑去学堂,这蛐蛐儿叫得响,打架也厉害,最适合用来作聘礼。
等伴读收了她的聘礼,她就去求父皇把伴读嫁给她。
可那天伴读没来,端阳自己在学堂的台阶上坐到天黑。
八皇兄告诉他,以后伴读都不会来了。
江御史与外邦勾结,秋后斩,江家其余人配充军。
端阳没仔细听后面的话,她只知道伴读不会来了,像母妃一样再也不会来了。
她在御书房门口跪着,求皇帝饶过伴读,皇帝只说,虎毒之子,必成祸患。
当时端阳还不懂这些道理,她跪了三天,滴水未进,昏死过去。
这一躺又是大半年。
后来皇帝还是心软了,默许伴读改名换姓留在了帝都,皇帝告诉端阳,若是那孩子不生事端,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他去了。
七年能改变很多事情,但是七年之后端阳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他了。
一身官袍,端方儒雅,站在宫门前的玉阶上,萧萧肃肃,清逸之姿。
彼时他已官至兵部侍郎,锋芒初露。
皇帝看他的眼神从赞赏到戒备,端阳知道,伴读的仕途走到头了。
忽然某一天,端阳托我给她寻一只蛐蛐儿。
我没多想,跑到瓦舍里给她寻了一只梅花翅黄头的蟋蟀,听说是斗虫赌坊的常胜将军。
后来端阳捧着我给她寻来的宝贝去御书房门外跪了一晚上,第二天皇帝就赐了婚。
自古驸马不能掌权,这样能让皇帝安心,也能保他体面,最少最少也能保他性命无虞。
可伴读不喜欢她,洞房花烛,伴读隔着红盖头对她说,他喜欢的是能与他红袖添香的小家碧玉,此后,相敬如宾便好。
那夜伴读抱着被子去了书房,端阳睁着眼在床边坐到天明。
她在公主府装了两个月的小家碧玉,可她装不像,小时候光顾着翻墙爬树了,哪儿会添什么香啊。
两个月后回宫省亲,伴读当着皇帝的面提出要纳妾。
皇帝勃然大怒,要砍伴读的脑袋。
端阳也生气,抬手就把桌子掀了。但是生气可以,砍伴读脑袋,不行。
趁伴读不注意,端阳偷偷找了皇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身体不好,让皇帝允了驸马纳妾的请求。。
驸马的第一个侍妾是平海知县的女儿,相貌平平,连她的脚指甲盖儿都比不上,端阳想不通伴读为什么娶她。
她明面上跟这位新姨娘过不去,却从来没有真正为难过她。直到端阳撞见她与别人偷情,才寻了个由头把人打了。
后来公主府又6续迎进许多姨娘,个个如伴读所说,低眉顺目,小家碧玉,端阳心里羡慕她们,可明面上依旧摆出一副母老虎的架势。
那时候端阳时常往逍遥阁跑,在我面前咋咋呼呼恨不得问候伴读十八代祖宗,但哪一次都狠不下心去动他一根头。
端阳跟我说,一个吃过糖的小孩子会永远记住糖的味道,哪怕以后她再也吃不到了,也会心心念念地惦记着。
七、
「以前端阳常跟我说她命好,这些贵人个个都护着她,」我拍了拍手上沾的瓜子儿皮儿,「个个都护,个个都没护住。」
驸马的表情仍是淡淡的,紧紧握住茶杯。
不过我知道他听懂了,不然怎么会杯里进了瓜子儿皮儿都没现。
「老娘以前落魄的时候在茶馆儿里说过书,说到情之深处,茶客的眼泪跟不要钱似的往外冒,怎么到你这儿一点反应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