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着蒋伯伯伯伯的大军再次进入临安城后,我依然和冰洁、丽蓉等人一起住在凤禧楼。当然,凤禧楼的空间是相当的大,我们三人在楼里各自分占了一层楼的房间,还绰绰有余。
蒋伯伯伯伯除了回军营处理军务外,也经常回到凤禧楼同我们住在一起。除了两个女人偶尔会有些剑拔弩张外,平时也还算是比较平静的。
我本来是准备要搬回苗府跟父母一起居住的。但蒋伯伯要和协助他处理一些日常庶务,并经常要同我一起商讨一起军队的事情,让我继续居住在凤禧楼。
虽然我并没有搬回苗府居住,但我也会经常性的抽时间,回到自己的家里去,看望下自己的父母和那个如同一个鬼灵精的妹妹。
我父母和妹妹他们都知道,我现在是有职务存身,义军军队的事务繁杂且相当重要,所以并没有怪罪我不回家居住,也不介意我有空闲时间才回家探望。
相应地,我的父亲苗子才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要我今后事事要多多请教蒋伯伯,多替蒋伯伯分担一些事务,让他集中精力处理一些更重要的朝政事务。
纵观现在整个临安城里,朝廷的上上下下数百个大小官员,文官除了一个苗子才,武官除了李明瑞外,已经没有一个人不是持投降的主张,他们心里想的所有问题,都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要在大燕军队日渐逼近临安的时刻,怎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可惜我的父亲苗子才,只是一介文官,对于行军打仗方面所知实在有限,当然不可能同他一起讨论如何应付目前的危局了。
从眼下的情况来看,我们唯一可以一起来商议的只有驻扎在六和塔下的军营中的李明瑞伯伯了。
于是蒋伯伯带上我,悄悄地从临安西门出,步行到六和塔下的军营中,找李明瑞商议怎么共渡时难,共赴国难。
李明瑞是朝廷中少有的,极力主张抵抗的主战派领袖,他的公子李秀清,也是一个谋略相当深远,智计百出的杰出人物。
想当初,朝廷勤王的诏令向全国各地的四面八方出后,整个大齐国举国上下,只有李明瑞伯伯和蒋伯伯两人才同时响应勤王的诏令。
李明瑞也组织起来一大批装备精良的义军将士,在江苏全境多次和入侵的燕军交战,就连残暴的燕军统帅孔智松也深知李明瑞的厉害。
大齐国律法严苛,自太祖开国初时即有制令,严禁结党营私,大臣之间下朝后,不得私下往来应酬,更不得相互交好舞弊。
大齐国立国已达三百多年,这条禁令已经名存实亡了,大家心里都是心照不宣,只要不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往来,都不会有人站出来弹劾了。
虽然如此,蒋伯伯知道,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尽量避免。
为了避开闲杂人等的耳目,蒋伯伯和李明瑞相约在六和塔上见面,共商抗燕大计。
六和塔位于临安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
蒋伯伯带着我,一路沿钱塘江蜿蜒而来。我们两人登上月轮山,向上直奔六和塔而上。
我看到眼前的六和塔,外形显得相当的雍容大度,塔身也显得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
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
塔身每层都有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o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
蒋伯伯和我两人从塔内拾级而上,当我们刚刚登上四楼宽敞的轩厅时,早见李明瑞和李秀清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看到蒋伯伯和我上得楼,李明瑞和李秀清笑呵呵地迎了上来,“蒋大人,辛苦你了”。
李秀清也上前同我相见,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如松啊,你变得黑瘦多了。”
彼此寒喧过后,李明瑞招呼我们说,“蒋大人,如松,你们来,快到窗边来,我们坐下谈。”
待大家在窗边的大桌旁坐定后,早有人上前献上香茗,随后有人马上排上几味精美小点心,然后自觉地掩上塔门退了下去。
蒋伯伯说:“现在时间紧迫,我们就不用客套了,大家长话短说。”
“好,大家就有话直言不讳,不必浪费时间,”李明瑞也表态道。
“现在全国的形势相当紧张,但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北边还有大片地方没有被燕军控制。”蒋伯伯比划着说,比如淮东一带仍有齐国部份将士在坚守阵地,福建、两广整个南方都在我们手里,没有后顾之忧,京城里勤王兵马就有三四万人,再加上城外的人就更多了,我们是有抵抗力量的。
“蒋大人,你说得对,”李明瑞表示赞成,“那么我们就决定了,在临安同孔智松来个决一死战,”
“只要在临安这儿挡住燕军南下的步伐,”,李秀清也兴奋地说“北边淮东的部分大齐军队再切断他们的后路,加上福建、两广的军民再支援我们,整个战局就会转变。”
“那我们两人就联名上书朝廷,建议他们采纳我们的意见!”蒋伯伯接着说。
李明瑞也连声表示同意。
实际上蒋伯伯和李明瑞虽然同为勤王志士,但是对于彼此之存在一向是互有成见。从李明瑞的眼中看来,我是个不知实战劳苦的空论家。
蒋伯伯则觉得李明瑞只知夸耀战场上之功勋,而没有全盘性之战略眼光。
尽管如此,互不顺眼的两人在此时却是出奇的意见一致。
当然,我和李秀清两个年轻人,通过以前的几次接触下来,都觉对方是一个学识极为渊博,见识也相当深刻的一时俊彦,于是两人都不由得有些惺惺相惜起来。
在日后的岁月中,我们竟然结成了一个紧不可摧的紧密合作的关系,直到终老,这是后话。
当我们四人认真讨论了相关细节,如何相互通力合作,如何相互救应,如何应付各种突事件等相关繁复的事务。
商讨结束后,由蒋伯伯口述,由我执笔,字斟句酌地写好了上呈给朝廷的奏折,我们在奏折中提议,在派出精兵强将护送幼帝的二位兄弟脱逃之后,我们就以临安府之城壁为据点,和燕军在临安府城之外一决死战。
当然,为了避嫌,这份奏折的提案就由蒋伯伯一个人签署名字,并在第二天由蒋伯伯转呈给朝廷和杨太后。
我们四人各自拱手告辞,相约等待日后平复入侵的燕军后,再次聚开怀畅饮。然后我们都各自返回驻地耐心等待朝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