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海俄经三十年,
无端一念忆生缘;
梦中复做还乡梦,
禅外重参逆旅禅。
踏碎暮云投古寺,
冲开积雪望炊烟;
狂心未向机前歇,
溢目家山转弃捐。
完盛收起了卷轴,说道:“多谢长老。”
明本说:“明日长亭,老衲亲自相送。”
“学生怎敢劳动长老法驾?”
“阿弥陀佛,想老衲和完解元,忝为忘年之交,解元远行,理当相送。”
“真是实不敢当啊!”完盛站起身来,告辞道,“学生的行装,尚未整理就绪,长老,学生先告辞了。”
“解元请便!”
————————————
注释
[1]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
(1)历史渊源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中,“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就是说,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七”字在古代一直带有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2)内涵融合
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随即,道家便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
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人们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度。
农历七月报恩月,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
“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
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
(3)禁忌
1、床头忌挂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鬼神”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
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
在古代,七月半是民间的祭祖节,是追怀先人的一个节日,并没有诸多禁忌,这些所谓禁忌是在节日展演变中后世附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