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好,也好!你来说,我来写……”
完盛纠正道:“不是!您说反了。是‘你来说,我来写’。”
“就是嘛,你来说,我来写。”
美盼都笑得不行了,说道:您爷俩都糊涂了,还是我来写吧!”
虞集说道:“这诗是送给哲笃的,是预祝他金榜题名的,题目就叫‘完哲笃下第归蜀’……”
完盛心想:这老爷子,是糊涂了。单看这诗题,都“下第归蜀”了,能是预祝金榜题名的好诗嘛!
只听虞集断断续续地吟道:
西郊长忆草堂吟,
尘外幽居更可寻;
奏赋上林春事晚,
携书旧隐岁华深。
濯锦江波红滟滟,
浣花潭水碧沉沉;
白头未觉归欤暮,
待子重来献好音。
————————————
注释
[1]古人为什么不在4-8月结婚?
古人结婚,一般选择在这一年的冬天或下一年的春天,也就是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以及正月、二月和三月。在这七个月结婚,古人觉得这是大吉之事,特别是春天的正、二、三等三个月结婚,更是吉中之吉。
那么,古人不在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结婚,理由又是什么呢?
先说四月,四月不结婚是很好理解的,现在人讳言数字“4”,认为4和死谐音,不吉利,现在用4的很少。其实,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4与死谐音,在四月结婚会极为不吉利,谁愿意在结婚后出现不好的事呢?所以为了避讳,古人很少在四月结婚。
古代人是非常害怕五月的,因为五月是个恶月,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月的恶日,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所以,生在五月或五月五的婴儿,往往会起名叫镇恶、去邪,也有个别家人有丢弃这日出生婴儿的现象。另外,五月也被认为是五毒在人间肆虐的日子,什么蜈蚣、蛇、老鼠都跳出来作怪,还有鬼魅、瘟疫、毒气等恶物群魔乱舞,不宜结婚。
古人禁在六月结婚的理由是因为有个说法,叫做“六月娶半年妻”,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六月是一年十二月的一半,到了六月,这一年就过了一半。要是选择在六月结婚,那么就意味着夫妻双方只能甜蜜到年底。过了年儿,便会诸事不顺,要么离异,要么倒霉的事一撂一撂。
和五、六月相比,七月更惨。五月只是个恶月,而七月则是个鬼月。五月五是恶月中的恶日,而七月十五则是鬼月中的鬼日,而这一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节。每到七月,地狱、阎王殿里的大小鬼们都会从阴间来到阳间作乱。为了不触犯这些鬼怪神灵,人们不敢在这七月结婚。不过七月也不全是鬼怪显灵,还有一件浪漫的事,就是七月七日的情人节,七夕。相传到了七夕,牛郎织女就会鹊桥相会,一年只能见这一次。所以,古人不会在七夕结婚,因为结了婚,就有可能夫妻分离,谁愿意一年只见一次呢。
八月同样不适合结婚。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则这一天,其实也是民间祭祀土地老爷的日子。谁要在八月结婚,娶回娘子,那娶回来的就不是老婆,而是土地婆,就是土地爷的老婆。娶个土地婆很不好吗?非常不好。原因竟然是土地老爷竟然是个妻管严,怕老婆。所以男人在八月娶妻,将来一定会怕老婆。
所以,四、五、六、七、八,这五个月不宜结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讲究,就是尽可能的选择其他适宜结婚月份的双日,不能在单日。原因就好理解了,双日,好事成双嘛,两个人的喜事,自然要成双了。如果放在单日,就意味着形单影只,很不吉利。古人还有个说法,就是绝对不能允许在新娘子处在经期的时候结婚,这是犯大忌的。理由非常吓人,叫做“骑马拜堂,家败人亡”。因为这一点,古人在选定新婚之日时,一定要由女人问清楚新娘的经期,再选择离经期非常远的日子。
现代社会科技达,不再讲封建迷信,这些民间的传统说法其实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古人愿意冬季结婚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婚宴的食材好存放,第二,冬季没有农忙。其它理由根本不能信,了解一下古人的婚事风俗就行了。
[2]生基
种生基,是一种道教秘术,相传能够改善命运。风水师先将当事人的八字文书、衣服、头、指甲、铜钱和玉器等放进风水坟墓中,然后进行七七四十九日的法事。据说这样可以让原本来扰乱寻仇的瘟神饿鬼或者冤亲债主误以为当事人已死,所以从此延年、改运。
“种生基”意思是生人当死人办,运用风水作法,以生人身体肤或衣物,连同时辰八字埋入生坟,达到转运目的,种生基可助人增强运势、吸收龙脉灵气,回报生人,增福延寿,道理犹如将祖先骨骸葬在龙穴以庇荫后人的阴宅风水。这是道家秘传的风水改运法。但此法成本费用极高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但是改变生人运数,在港台和南洋等地很受富商欢迎。
在古时候,生坟以“生基”称之,亦称寿藏、寿坟、寿穴、寿域、寿基等等名称。唐代记载:姚崇自筑寿藏于万安山,预作寿终之寿坟。直至宋朝、元朝、明朝等诸多朝代,亦有堪舆家、风水地理师将之变更为替生者祈福、添寿或消灾解厄而修筑的“生基”。
此处的‘做生基’是指为虞集造的寿坟。也就是说,人还在世上,便给他造坟墓以便不急之需。
[3]摔盆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对丧葬礼仪了解的不多了。
随着现代丧葬礼仪的简化,很多礼仪已经被当成繁文缛节被去掉了,但实际上丧葬礼仪并非个人独创,而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凝结,尤其是儒家文化兴盛之后,历代统治者一直在提倡忠孝节义。
那么如何做到忠孝节义呢?
古人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礼仪。古代老人去世后,出殡时有一个习俗,就是摔盆。
“摔盆”就是出殡时,将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或者用棍子敲碎。当然烧纸用的瓦盆也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它的直径应该是四寸有余,深寸许,底部正中央有一个圆孔,俗称吉祥盆、阴阳盆和丧盆子等等。
老人去世后,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了,从而使死者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人非常忌讳的事情。
当然,摔盆这道程序也有很多讲究,不能乱摔,要根据各种因素加以区分,比如父亲去世了,儿子要用左手摔盆,而母亲去世了,儿子则要用右手摔盆。盆是摔得越碎越好,意思是岁岁平安。当然如果丧盆的质量非常好,一次没摔碎,也不要再去摔第二次,这在家里老人看来是非常不吉利的,要用脚将其踩碎。虽然程序复杂,但是却寓意深刻,丧盆一摔,顿时哭声大作,紧接着就是出殡,送死者的灵柩。
很多人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为啥非要摔盆呢?
实际上,摔盆这道程序大有讲究,和传说中的孟婆汤有很大的关系。按照传统的说法,人去世后,灵魂要踏上黄泉路。此时,人的灵魂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不知自己已经死亡。踏上黄泉路后,先要经过的就是忘川河,而忘川河上则伫立着奈何桥,忘川河旁会有一个土堆被称作望乡台,而在望乡台旁边立有一块三生石,上面刻着每一个人的来世今生。
很多灵魂在这里重新回忆自己的一生,所有的爱恨情仇全部囊括在内。虽然多数灵魂对人间还是恋恋不舍,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接着往前走,直到过了奈何桥,喝掉孟婆汤,紧接着转世投胎。而摔盆的目的就是希望阴间的亲人不要误饮孟婆汤,将今生今世的亲人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