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景原说着,指了指手边那间厢房,“那间就是。”
愫愫摆摆手,推门进去倒头就睡。
那不管不顾的姿态,着实让外头一众窥视的人绕晕了头。
不是,这地动方才过去,她竟然还有心思睡觉?守卫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如实禀报方怀之。
后者沉思许久,只叫人备好饭菜,却什么都没有说。
愫愫说的没有错,这场地动的确不足为惧,不过那也是只于都城而言,都城以北的几座城池却几乎被地动夷为平地。
紧报传来到都城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日鸡鸣时分。消息传到宫里,却无人敢将这封信往皇帝面前呈递。
谁都知道,这个曾经睥睨天下的帝王,已经到了日薄西山之时。但如今三州灾情危机,却也不能不报。
太监们一个个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只能找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人进去禀明此事。
荀辜进宫之前心里就隐隐约约觉着不是好事,一听竟是要他进去试皇帝的命,顿时心生退缩之意。要是将皇帝气死在榻上,他以后定是朝官眼里的箭靶子。功名利禄,富贵显荣,哪还有他的份。何况他如今虽然是名义上的丞相,但谁都明白如今朝堂的话事人是方怀之。此事说来说去,还是他进去最为妥当。
荀辜等了又等,盼了又盼,急得围着殿门外的石雕转了无数个来回,终于在鸡鸣三声时看到了远处提灯而来的身影。
他顿时如蒙大赦。拎着官袍小跑到方怀之面前,擦擦额角的汗。
“大人您可算来了,都等着您定夺呢。”
方怀之淡淡瞥他一眼,从殿门外跪着的太监手里接过信,推门而入。
寝殿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日。萧寅毒发卧榻不起之后,便下旨不许任何人靠近此处,每日能进来的只有把脉的太医和换蜡烛的宫女。
宫女们都心觉古怪。以前皇帝安寝时特令她们打帘。一旦有半丝光透入殿中便要砍她们的头。可是现如今却全然反了,竟不许夜里寝殿中出现了一丝影子。
夜里又不比白天,哪能没有影子?只能续着无数的灯烛日夜不熄。往时东海还是大诏国土,每逢岁末还会上贡些夜明珠来用以照明,只是自从前些年大周入侵之后,这些夜明珠便用一颗少一颗了。现存的几颗,当年尽数赐给了方家。
霍琰目光从殿顶收回,停在萧寅床前。
“陛下。”他拱了拱手,却是连跪下都免了。
萧寅动了动污浊的眼睛,喉咙里传出嗬嗬的吸气声。像是生绣的锯子拉扯木头,沉闷又透着一股紧绷的惧意。
“什么时辰了?”
“丑时三刻。”
萧寅目光直直望着殿顶,忽而叹息,“朕以为……已到日出了。”
霍琰不置可否,火光映在他清俊的面容上,一半是明,一半是暗,看不清神色。看着这张脸,萧寅突然意识到,这个人似乎从未在他面前露出过半分乞求和谦卑。
他这辈子算计了无数人,却唯独看不懂他。身边的臣子不论是忠还是奸,他为了巩固皇权或多或少都会设计利用其弱点制衡。只有方怀之,他找不到任何弱点。待他察觉,已再难撼动他的地位。
萧寅闭上眼,过去的一切都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冥冥之中似乎有人下了一盘巨大的棋,他亦是棋上一子。
过了会儿,他睁开眼,“他们方才在外……吵的什么?”
“昨日傍晚地动,陛下或有察觉。安州并州江州三地死伤无数。如今他们在外候着,等着陛下的旨意。”
萧寅咳嗽几声,“这等重要的事,为何不早进来禀报?”
点点鲜红落于丝衾,烛火摇映,深红如朱砂。
霍琰低首不语。
“他们是怕把朕气死,才不敢踏进门槛吧!咳咳!”他胸脯剧烈起伏,猛然咳嗽几声。
丝衾上的朱砂烧得更艳了。
霍琰缓声道:“陛下息怒,此难按理当由户部赈灾,由臣禀告陛下最为妥当。”
萧寅浑身气力仿佛用光了似的,极为艰难地抬起眼皮,“朕倒是不知,你……何时同这些人关系如此之好了。”
纵使时日无多,他仍旧怀疑着身边人。
霍琰唇畔划过一丝嘲讽,不露神色道:“不论关系亲疏,不过是为陛下和大诏做事罢了。”
萧寅闭上眼睛,不知在想些什么。
屋内一片沉寂。
快要燃尽了的火烛剥剥响着,烛芯弯着淌进烛液里,慢慢淹没了火光,于是虚黑的影子趁虚而入,抢占了原本那光亮的所在地。
不知躺了多久,萧寅终于睁开眼。
“朕这辈子……相信的人屈指可数,你方怀之,算得上一个。”他咳嗽不停,许久才止住,“朕,朕今日要,要将身后事告诉你。你,你切勿负了,朕的期望。”
“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望。”
萧寅紧紧攥着衾被,用力抬起羸弱的身板,眼睛如将死之鱼鼓了出来,“朕,朕要告,告诉你,遗诏在朕枕下,你定要好好辅佐朕的孩子,勿,勿要他受了苦……你,你可知?”
“臣万死不辞。”
“朕,朕……”他还想说些什么,但凭空伸出的一只手捂住了他的呼吸,低低的声音如从地狱而来,“陛下且安心去吧,至于旁的,便不劳您再费心了……”
火烛灭了。
霍琰站起身,从他枕下抽出遗旨,不紧不慢走到殿门边,才换上一副悲痛欲绝的假面。
他俯视着殿外乌泱泱一众朝官,语气沉痛。
“陛下,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