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的七点新闻特意延长了五分钟,报道了漂亮国人态度的突然转变——原本咄咄逼人的他们现在变得含糊其辞,不再急于公开调查结果或修改航空安全标准。
对于全程参与谈判的许宁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JAA的强硬立场显然让FAA措手不及。
不过,对于14所的其他人而言,这一切似乎并不明显。
紧接这条消息之后,是一条震撼性的新闻:
华夏与欧盟达成了一项全面的航空技术合作协议,不再是单方面的资金投入,而是双方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
协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点是:共同设立航空气象研究中心,提高飞行器在恶劣天气下的安全性;
以及空中客车公司计划在华夏建立“亚洲总装中心”,其中建设选址及非航空制造设施将由华夏负责完成。
总装中心计划在1999年12月31日前启动建设,完工后将由华夏航空工业与空中客车共同管理,预计能降低销往东亚和东南亚客机的成本6%至8%。
关于支线飞机的安全标准互认,CAAC与JAA还在讨论一些技术细节,因此这次的新闻报道中并未提及此事。
不过,从丁志恒与JAA及空客代表欢聚一堂签署协议的画面来看,这次合作的意义非凡。
初看之下,这似乎与十多年前在新海建立的麦道MD82总装线相似。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个关键点:此次代表华夏参与谈判的是国防科工委,而非民航局,显示了对民用航空业发展的新管理层级。
而且,选择将空客亚洲总装中心设在华夏,虽然有助于降低成本,但实际上更大的好处在于华夏一方。
当然,欧洲方面绝非慈善机构,任何协议都必须有双方共赢的基础。
因此,可能是因为合作建设航空气象研究中心这一条款对欧洲更为有利。
过去二十年,提到华夏的产业优势,人们往往只想到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当与外国合作时,这些几乎是唯一的筹码,议价能力有限,通常只能通过市场换取技术。
然而,这种模式下的市场份额增长是基于严格的销售和利润保障条款,如果未能达标,甚至需要财政补偿,条件苛刻。
这一次不同,合作协议中没有涉及市场份额或“市场换技术”的内容。
这意味着华夏不再依赖于牺牲自身利益来吸引外资和技术,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合作。
这个变化,在晚间新闻中的每一个字眼背后,都透露出新的形势正在形成。
郭林科看着电视,转头问旁边的许宁:“老许,你怎么看这件事?”
“最近,我们研究所的几位核心成员被紧急派往镐京,这可能和当前的大项目有关。”
许宁轻点了一下头,解释道:“这次的机会非常难得。
目前,我们在航空气象安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而JAA(假定为航空相关组织)正好在这个方面遇到了麻烦,这使得协议签署得异常顺利。”
在谈到新的总装中心时,郭林科猜测是否会选择沪市作为地点。
然而,许宁澄清说,为了确保国内航空产业健康发展,避免某些内部人士利用职权影响,新厂址将选在一个航空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以杜绝类似麦道项目失败的历史重演。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虽然工程量巨大,但这是必要的。”
许宁补充说,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不能简单地接受外资的标准和模式,否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长期依赖。
因此,选择新建一个独立的生产基地,可以有效防止外部势力对国内产业的不当干涉。
徐舒回忆起在漂亮国伯克利求学期间参观麦道工厂的经历,她认为建立类似的生产设施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但是,许宁表示,此次计划并非要立即建成一个庞大的工厂,而是首先保留飞机组装业务;
通过展示高效的生产和质量控制,逐渐吸引空客公司将更多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华夏,从而逐步扩大规模。
面对这样的策略,郭林科显得有些惊讶,但也能理解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旨在确保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你觉得咱们的生产效率能赶上欧洲吗?”徐舒问道。
在许宁重生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不言而喻。
就拿特斯拉来说吧,它曾经面临财务危机,但自从在新海建立了超级工厂后,它的命运彻底改变,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变成了全球电动车行业的领头羊。
然而,在1997年时,很少有人相信华夏能在生产效率上超越欧洲。
许宁沉思了片刻,给出了一个谨慎的回答:“刚开始肯定不行,但几年后呢?难说。
欧洲现在正经历快速的去工业化,这个趋势一旦形成,很难逆转,而且影响会很快显现出来。”
“但如果欧洲中途改变主意怎么办?就像麦道公司那样,毕竟总装中心要三年后才开始建设,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
自从那次晚宴上听到许宁提到底线思维的概念后,徐舒变得格外警惕,仿佛已经从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变成了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
许宁早有准备:“这次和空客的合作不同于以往的市场换技术或金钱买技术。
我们是用技术交换技术,双方都有所求,空中客车如果想耍花招,得考虑一下国内即将建立的航空气象研究中心,协议一旦作废,他们的投资将血本无归。”
“技术换技术……”郭林科低声重复着,对于华夏而言,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但现在,他们竟然与波音齐名的空中客车达成了这样的合作。
三人的对话是在14所内部食堂进行的,这里用餐的人都具有高度的保密级别,讨论的话题也并非敏感内容,因此他们并未刻意压低声音。
当他们准备离开时,角落里的两位客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其中一位看起来年纪稍长的人上前询问:“请问,您是许宁先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