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遇到的制造问题,特别是数字化设计和生产中的难题,大多已解决,因此进展比预期快。
不过,601所的团队正与苏霍伊的工程师合作,打算对飞机进行一些调整,这方面孙总比较清楚。”
听到这里,许宁才注意到人群中不太显眼的孙琮。
“我们打算在建立零部件生产线时,改进苏27S型飞机的生产工艺和设计。”
孙琮解释道:
“首先是飞机的大尺寸钛合金承力隔框,共青城目前是将两个小部件焊接在一起,但这种方式成品率低,并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我们希望改为一次性成型技术。”
“其次,为了解决苏27因适配N001雷达而在跨音速飞行时性能下降的问题;
我们计划通过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和集中式飞行计算机来精确控制最大迎角,既确保安全,又提升机动性。”
孙琮虽然讨论的是歼11的技术挑战,但大家的态度十分积极——面对问题,他们选择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几位来自空三师的空军飞行员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他们所在的部队正是最早装备苏27SK的单位之一,深知这些问题的存在。
这时,一个开朗的声音插了进来:“军工系统的朋友们,别忘了海军也需要新装备啊!”
“刘老?”
作为“航母之父”,刘老对于海军装备发展贡献巨大,看到老战友和下属们兴奋地规划未来,难免有些羡慕。
“老刘,这里是航空工业的地盘,你可不能在这里挖墙脚哦!”另一位前辈笑着回应。
两位相差十岁的老友,曾经共事过,现在都处于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状态,开个玩笑也无妨。
“格局要大一点嘛。”
刘老早已准备好应对:“既然海军空军是一家,那航空和船舶工业至少也是亲戚关系,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
王老听后笑道:“帮助可以有,可能也只是优先交付海军航空兵的订单吧,毕竟海航每年的采购量也不大……”
在航母出现之前,海军航空兵的作用似乎不那么突出。
尽管军队的预算逐渐宽松,每年仍需采购新舰艇,导致分配给航空兵的资金有限。
比如最近给9师25团配备的两架新飞机,就是费尽周折才争取到的。
许宁注意到郑良群对身旁的海军同僚表示同情。
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无伤大雅,但真相往往更直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刘老,面对这种情况也一时无言。
不过,今天他不是来讨论飞机采购问题的,而是谈到了另一个重要话题:
“关于新护卫舰的动力系统,我听说701研究所的专家们正依赖航空工业集团的帮助。”许宁解释道,回忆起上次在航展上与船舶重工701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林兵的交流。
那次偶然相遇中,他们探讨了为新型护卫舰选择燃气轮机的可能性。
然而,由于后续被调去解决运8运输机的问题,他未能继续参与此事。
显然,林兵返回后已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毕竟这涉及到海军未来主战装备的设计方向,不可能轻易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