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还有谁?
朱祁钰看着鸦雀无声的满朝文武,不知道这副小心翼翼的表皮下怀着怎样的鬼胎。
他冷笑。
还好有天幕在,提前提醒了自己,他一定会小心警惕,提前把这苗头按死!
说回明朝的“车营”,明朝的战车已经接近近代战车,名叫“小火车”。
明朝战车,主要结合火器使用。
战车上的士兵持炮、鸟铳、藤牌等武器,冲击时战车快速行动,可以弥补鸟铳射程不足的缺陷。
在停下时,战车排列阵营,藤牌立阵,掩护着火炮进行远程射击。
战车在战场上的使用还有个重要原因,明朝时期的火炮沉重,为了便于运输必须使用战车。
比如史料记载,明朝战车内还有抽屉,分藏火药炸弹。用铁架支撑,放置火炮一筒。内有牛皮箱,可放衣物行粮。
所以明朝时期的车营不仅仅用来防御,充分应用上了战车的活动便捷、以及速度和重量。
。
土木堡之变前夕,明朝的大同总兵朱冕、侍郎沈固等曾向朝廷上奏了六条守备边疆的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制造一种名叫“小火车”的战车装备战场,意图用战车“行则载衣粮,止则结营阵”。明英宗同意了。
但是很可惜,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被俘虏,瓦剌军队直抵北京城下。
土木堡之变中,瓦剌不仅俘虏了明英宗,还消灭了数万明军,其中包括被明英宗脑子发热带上战场的满朝文武百官。
。
嬴政哪怕原本对自己的扶苏不满,现在对比后世的皇帝,突然发现扶苏好太多了。
这一个大明已经出了多少奇葩皇帝了。
开国皇帝朱元璋,前面的缠足殉葬浪费了多少女性劳动力,嬴政深深地记住。
哪怕夸他军事能力强,嬴政也无感,无他,大秦不缺好的武将。
后面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嬴政冷冷看着自己的众多子女,只要一想到继位者不上朝,他就想死后亲自从骊山墓爬出来提剑砍人。
后面又来个带着满朝文武送死的,嬴政很怀疑,这皇帝莫非是瓦剌的细作?还是瓦剌皇帝的私生子?
不然怎么被抓后还能回去当皇帝的?
虽然可以理解为送回去扰乱大明朝堂,就如同战国时期各国扶持质子当国君一样,都是不怀好意。
但嬴政还是膈应的慌。
大明可是大一统皇朝,大一统皇朝被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操控,真是憋屈!
荆咕同样很憋屈。
不同于靖康之耻好歹是金人打到京城,土木堡之变是皇帝带着文武百
()官去送死,送死的数万明军和满朝文武,比靖康之耻被俘虏的三千宗室大臣还要多。
不得不说,论比烂,后世的帝王一个更比一个强。
荆咕吐出一口恶气,不想再提这些无能的皇帝,如果不是为了展示火器的战斗力,火器的发展史,都不想提土木堡之耻。
北京保卫战中,火器立在重大功劳,此后军队中再次加大重视程度,包括许多文臣武将,也在研发火器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明朝的工匠,也没有停下脚步,不断地研发改进新技术。
历史上对“小火车”战车没有太多记载,但是后面不断改进的战车有记载。
箭匠周回童认为军中火器不能连续射击,对蒙古骑兵造成的杀伤力有限,于是创造了一种轻型火器战车。
这种轻型火器战车,由四人操作,上面安置有四个板箱,内藏短。枪二十把、神机箭六百枝。
作战时,车内的二十把短。枪以每次五把的方式取出射击,能制造出相当于原来十五人射击的活力。
明代宗时期,这种火器战车开始批量制造,并且在军中普及。
这个时期的战车,类似一个机动火力平台,但凡受过基础训练的士兵都可以在拥有这样一台战车后杀敌过百。
。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最后被大明接回朝中,但是无辜的百姓死伤无数。
大同总兵郭登因为瓦剌骑兵越来越放肆的扰边,建议在边塞制造名为偏厢车的战车,并且组织战车不对保护边民。
这种偏厢车是带着车厢的,用薄板做车厢,留出放置火铳的炮孔,车轮非常大,配备士兵神枪手二人、铜炮手一人、枪手二人、强弓手艺人、牌手二人、长刀手二人、通用甲士十人,共计二十名士兵。
——这个偏厢兵的偏厢车,其实类似于现代装甲坦克的雏形。
移动的热武器炮台,内部藏着众多士兵,虽然一切都显得比较原始,但是不得不说,已经开始将冷兵器、热武器以及移动战车结合起来,属于很大的一个创新。
除此之外,郭登还提出,作战时,除了偏厢车的车兵,还配备使用“将军铳”的炮兵二百四十人,每十二人操纵一门火炮,和一两千名马、步兵,还配备四轮望楼车以观察远方敌情。并且以五色旗帜来代表方向,用金鼓声发号信号。
这种类似现代综合兵种结合,建立有一定机动性的火器车营,对当时保护大同边民非常有用。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偏厢车和与之相关的军队建制并没有被大明朝廷采纳。不过在明朝后期还是得到了改造和使用。
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
戚继光抗倭时,曾经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不过他将偏厢车改造一番,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