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苍白一笑:“好,我等着。”
马皇后欲言又止,很想给自己的公主们也找一位女师父教授武术,但是想想就知道朱元璋不会同意。
而且男女大防,男师父也不好教授公主。
她微微垂眸,不如,她先让人去找一位女高手,让女高手给公主们当护卫。
这护卫着护卫着,跟着护卫学一两招,很正常吧?
大家能看到,晚清时期,武术大家非常多,但是为什么在面对西方列强时,依然战败了?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与军事息息相关,但其实又没法起到太大的决定性作用。
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靠武林高手取得胜利的战争,其实都是小规模战斗,并没有古代动辄数十万人的战斗?
军事研究史学家在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战争时曾表示,里面的战斗是典型的没上过战场的文人写得战争,是以家族械斗为参考所写。只有大
家族或者门派在比斗时才会先派出单独的高手互相较量,真正的军事战争,从来不是以个人勇武轮胜负。
小说里的战争:
两军交战之前,策马上前,挑衅对方:“敢不敢上!”
另一边出来一位高手,双方在阵前比斗。
现实里的战争:
一方策马上前,挑衅对方:“敢不敢上!”
另一边的弓兵眼前一亮,齐齐开弓:“嗖嗖嗖——”
上个屁,射死一个算一个,敢脱离前面的盾牌兵跑到空地上当靶子,自己找死!
。
对此,王翦深有感慨。
“我一直自认自己不算名将,以稳扎稳打为主,就是靠秦兵锋锐,治军严格。但是真要说什么武林高手,我手下没有,我也不是。”
嬴政并不会因此就轻视王将军,反而更加器重:“将军的战功是毋庸置疑的,怎么不算名将?换做那些武林高手,谁能统率几十万大军?”
很明显都是野路子,别说几十万,十万都没法控制。
个人勇武虽然看起来潇洒帅气,但是如果要二选一,嬴政还是更喜欢王翦这样的大将军。
虽然很多朝廷一直是“重文轻武”,但是我国其实是有“尚武”精神的。
西周时期,军事教育就是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都以田猎的形式进行军事训练,即所谓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先秦时期,“列国并立,首重国防,人骛于勇力,士竞于武功”。齐国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征兵制和军事制度;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目的就是计费出落后的募兵制度,回复传统的寓兵于民政策,以使人人习武,提高军队战斗力。
大宋朝廷之上,王安石抚须,再次叙述他的变法制度:“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于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赵祯语气振奋:“天幕特意提起介甫的保甲法,还与管仲商鞅并列,看来对保甲法很欣赏。”
天幕这都夸介甫多少次?
前面的唐宋八大家,说他又是文豪诗人又是政治家,现在还单独夸他变法的保甲法。
啧,慕了慕了!
众臣羡慕之余有些庆幸。
还好,现在大家集体一心来计划变法,天幕恰好说了保甲法好,看来能成功!
从文明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并不缺尚武精神,德与武并不冲突,孔孟提倡的君子六艺里离不开射御。
在秦汉之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反而日渐僵化保守,尚武精神被逐步剥离以往,以德立国,以仁义教化天下,武备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甚至被厌弃。
有一说一,明清时候的儒生若是以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回到春秋战国,会被你
们的孔孟圣贤打的嗷嗷叫,还毫无还手之力。
“哈哈,别说回春秋战国,来我大唐也毫无还手之力!”尉迟敬德嚣张地大笑。
虽然民间喜欢说尉迟敬德是打铁出身,但其实尉迟恭是世家出身,同样学习君子六艺,懂武略,也懂文采。
汉族里原本没有“尉迟”这个姓氏,“尉迟”这个姓氏源于西域于阗,在五胡乱华时期东迁了一部分人。
尉迟部族在北魏时期有功,北魏孝文帝把尉迟姓氏尊为八大姓之一,赐姓尉氏。
其他的“八大姓”还有杨坚,是普六茹氏,李渊就是大野渊。
杨坚建隋后,所有人的姓氏恢复本姓,但是已经汉化很深,文字文化语言与汉人无异,彼此也已经混入汉人的血脉。
尉迟恭的曾祖尉迟本真,后魏的中郎将、冠军将军,被封为渔阳郡公;祖父尉迟益都,在北齐、北周都做过官,曾做过济州刺史;
而且尉迟恭的父亲是杨坚的幼弟,一代战神杨爽的记室参军,这一位打的突厥西迁,十分骁勇,尉迟恭自幼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属于贵族化的军事教育,并非是草根从军。
不光尉迟敬德不虚,文臣同样不虚,笑呵呵地看着后世的笑话。
宋朝文人开始嘀嘀咕咕,说些什么“武夫粗鄙”“武夫不通礼仪”之类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