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鲫鱼,一年也不过3-4斤;大的鳙鱼,一年可以长6-8斤,提一条可以够一家四口吃好几1顿。
“孙婆婆家,放鱼苗3斤,也有18斤。”村支书念到孙婆婆,特意提醒帮忙分鱼的男人女人,“来,给孙婆婆挑一条肥的,帮孙婆婆杀好直接提回家过年。”
人口少人家的放的鱼苗也少,收获的相对较少,但已经够吃了。
比如孙婆婆,家里只剩下六十岁的老人和才十四岁的孙女,3斤鱼苗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但是到了年底,18斤的肉足够她们两过个好年。
“哎好,好,谢谢!”孙婆婆高兴地看着邻居帮忙把大肥鱼开膛破肚杀好,也不嫌弃血腥,直接上前去提,她的孙女担心老人提不动,坚持跟奶奶一人提着袋子的一个提手。
“回去我就把鱼腌了,可以给孙女吃好久。”
孙女乖巧道:“奶奶你年纪大了,你也吃。”
“好好,都吃,好多呢!”孙婆婆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南方水多,靠水吃水,哪
怕是鱼喜欢的水草也方便种植,
是村中统一种的。
放到大堰塘里,
村里人除了负责喂鱼的人每日喂喂,其余人各忙各自的农活,平日里不怎么管,相当于野生。
有了鱼,养几1只鸡鸭,再加上自家的农田菜地,种点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孙婆婆祖孙两至少吃喝不愁。
等到大家差不多分完,当然很多时候没法整秤,多一点少一点,在大丰收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在意。
“好咧,最后还剩一些,老规矩。”村支书看着被剩下的小鱼,收起账本站了起来。
老规矩就是扔回堰塘,再长一年,来年更肥!
“哟,过年啦——”
小孩子迫不及待等着这个时候,等堰塘里的水重新放回去,抓起地上多余的小鱼,打水漂似的把小鱼打回去。
“嗨呀轻点,把鱼摔死明年没得吃了!”大人们笑着教训孩子,但也没拦着。
——其实到了来年春天,村里还会集体放鱼苗呢。
。
“这个我们可以!”宋哲宗赵煦亲自提笔把天幕上的养鱼方式记载下来,尤其是那些前朝的书名,打算亲自去藏书楼里找找《陶朱公养鱼经》。
南宋就是在江南水域,正合适。
南宋的农民跟他想到了一起去。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百姓普遍没有田地,还好村里有堰塘。
“咱们村有堰塘,还有会养鱼的,多好的条件,大家伙一起来!”
“得找个公平的,德高望重的,不假公济私的人来分。”
“对对,不能自己贪污下来,那咱们的鱼苗不是全白放了。”
“还得派人盯着,避免被人偷鱼。”
一个靠水的村庄里,农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让村里老人小孩闲着没事就去盯着。”
“要是怕孩子掉水里,就说水里有好吃的,下去把鱼压死了没肉吃了。”
吃肉对于小孩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吓唬小孩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个常用的招数。
解决了担心小孩溺水的麻烦,回到了最初的最大的麻烦:“那找谁来分鱼苗?”
最后村长一拍板:“采办鱼苗的事我来。至于大家的鱼苗数量,和如何分配,都写在劝农亭的粉壁上,大家随时可以去看。”
村人彼此一点头:“成!”
在粉壁上公开着,谁想贪污,就是公开处刑。
而且这时候因为造纸术和出版物的达,村里识字的人也多了起来,写在粉壁上自己看不懂,总有其他看懂的人可以问问。
有了这个决定,一村人便风风火火开始干起来,很快邻村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开始筹备……
【华夏食用食用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菌类遗存物。】
《吕氏春秋》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
十几1种大型真菌。
到13oo年的唐朝,华夏次出现了系统描述食用菌种植的文字记录。
韩鄂《四时纂要》记载了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这是一种符合现代食用菌栽培原理的方法,取烂木埋在地里,等同于现在人们在浅坑内填放培养料,出菇后不马上采收,打碎后埋入土内,是为了利用碎片扩大播种,施粪和淘米泔水是为了增加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