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篇》里记载了她一生从医的各种病症和治疗经验,《女学篇》记载了在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后,她认为治国不仅需要治病,还需要治人,强国需要强人,女子也需要接受教育的先进思想,《中馈录》以持家为主,还记录了许多食谱。
女学教育应该以二样为主:一是“教育子女,各尽义务,所以培植国民之基础”;
二是“勤俭劳苦,家给人足,所以筹划家政之根本”;
二是“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
……
曾懿一直落下最后一笔,郑重地将它合上封面,放下笔。
下一秒,书封面焕然一新,有了新的面孔。
到了现代,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种,取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让现代人得以继续学习曾懿的书籍,学习她的医学和教育学理念。
。
“后世竟然还在学习你的书!”曾懿的丈夫比妻子还激动。
学问传到后世,还被后世重新刻印成如此精美的书籍学习纪念,曾懿本人也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样的成就。
她感觉自己的手有些颤抖,仿佛那些熬夜写书时的回忆陪着她一起兴奋,每一滴墨水,每一个文字都在响应她的情绪。
。
长孙皇后从看到天幕的见血画面开始,就握紧拳头,再看到女医们面色坚定地进行治疗,眼里又是佩服,又是欣赏。
原来,女医也可以如此优秀。
李世民担忧地看了一眼脸色微微泛白的长孙皇后,见到她微微摇头示意无事。
“这民间女医果然优秀,连明清都能出女名医,我大唐也可以。”李世民听到天幕里的女名医没有大
唐的,
顿时生起一股好胜之心。
“我大唐太医院同样有女医,
怎么一个都没上,莫非是民间的才更厉害?”
大唐的宫廷是有明确的女医,但是充作“官户婢”,也就是属于宫廷官家的婢女,地位并不高,人选也是从罪臣女中选取出来,要求年二十以上二十以下、无夫无子女,接受宫廷太医署的教导,临时学的医术。
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医术,可以想象并不高,这也是当时观念认为女子生产是血污、不吉利的原因,只能选取地位低下的罪女婢女,而且在宫中学医后,基本上也无缘出宫嫁人,会一直老死宫中,是一个苦差事。
李世民与宫中女医打交道少,并不是很清楚,但是长孙皇后知道。
她甚至能猜到为什么大唐没有女名医。
连宫中的女医都对医术避之不及,战战兢兢治人,民间的女医又怎么会愿意学习,不愿意学习怎么变得更厉害?
【清朝还出了很多优秀的女神医。】
【安徽歙县的中医蒋氏,精通医学,创“人造□□学”;】
【安徽歙县的中医毛氏,精通儿科,是坐堂女医师。这二人是婆媳,婆媳医术相传,十分厉害。】
【内蒙古的娜仁·阿伯,是一位蒙古族的中医,最擅长的是骨科;】
【湖北汉口的僧尼了然,是一位擅长骨伤科的出家人;】
荆咕简单介绍一番女神医,每一个名字都几乎在历史上被忽视,连名字也记载不全,有关医学创举的相关记载几乎是一句话带过,资料非常的稀少。
她们没有留下书籍传世,也让后世人非常遗憾。
【除了女神医,还有女科学家。】
【清朝王锡惠,字树百,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人,哥哥是有名的天文学家王锡阐。她精通勾股定理,数学家,天文学家,根据道光年间《震泽镇志》写有著作,《树百算学》和《唱随集》,可惜如今已经失传,大家只知道她的哥哥王锡阐。】
【清朝时期的葛宜,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通晓西方科学,能以仪器观察星象,写有著作《玉窗遗稿》。】
【物理学家孙细娘,自制高仅1寸的自鸣钟,手艺技术可能不亚于当时的宫廷御用工匠。】
“细娘,天幕说得是你吗?”正在旁观女儿半成品自鸣钟的孙母突然听到女儿的名字,抬头仔细听,一听到具体的介绍仅1寸高的自鸣钟,再看看面前的半成品,顿时确定了:“没错,是你!”
“好像是。”
孙细娘呆呆地看着天幕,喜悦过后,又有了苦恼:她的自鸣钟还没做成功,天幕已经提前夸了,突然压力好大。
万一做不出来怎么办?
不,一定可以,西洋人可以做,华夏人凭什么不行。
孙细娘想到这里,猛地涌现无限动力,一握拳:“来,我们继续,天幕都说了我能做成功,我肯定能成!”
【可能有人好奇了,前面不是说清朝又是缠足又是冥婚又是打旱魃吗,怎么还有这么多女科学家女名医?】
【没错,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医学家,都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教育的传承。】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下,华夏历代的女性教育,以及清朝时期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的女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