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无且欲哭无泪:早晚有一天累死在太医院!
。
天幕放出了一系列的“古代女名医风采剪辑”。
从最早的西汉开始,华夏已经有了专门设置的“女医”,当时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
女医义妁是华夏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女医生,也是华夏历史上唯一的女御医。
“义妁治愈太后有功,封义妁为大汉女国医,封义妁之弟义纵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
宦官细长的宣旨声音响彻天幕,也响彻了天地间。
尽管古人还不知道当世不被重视的医术有什么好重视的,听到这一声宣旨,再底层的人也能听懂:
女医义妁因为医术高,治愈当朝太后,不但自己被封为国医,连弟弟也被封官了!
——老百姓只要知道,女子学医还有这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就能更有动力,允许女子去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西晋初年,鲍潜光正在给病人行艾灸。
艾灸时烟火缭绕,飘过几千年,飘到了后世,飘到了广州市的二元宫。
在二元宫大殿上,挂着一副“鲍姑艾灸穴位图”
,它的面上香火不绝,同样烟火缭绕。
香火飘出宫殿,飘到了二元宫外,让古人看清楚二元宫正中间的雕塑:
鲍姑,也正是鲍潜光。
二元宫原名越冈院,是东晋南海郡太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在此修道行医而建。
后人为纪念鲍姑,在此立像祀奉,称鲍姑祠。
——这对古代的老百姓而言,又是一个让人羡慕到眼红的好处:
学医不仅仅能得到现在的赏赐,还能得到后世人建立生祠雕像,香火祭祀。
“快快快,把‘鲍姑艾灸穴位图上’的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记下来!”
而对古代的医学家同行而言,这是大好的机遇,还不赶紧画图干什么。
但是天幕上的女名医,远远还没结束。
他们只能一边看天幕试图用眼睛把穴位全部记下来,一边手上急急忙忙画图记录。
一会儿是在宋朝,张小娘子擅长以刀割下痈疮,淡定地让背上痈疮开始腐烂的病人趴在病床上,自己拿着小刀,眼疾手快地开刀,去除脓血,割掉坏死部分,然后进行表面的清创处理,最后是净手上药;
从头到尾,她的表情冷冽镇定,面对血肉模糊的伤口,仿佛跟面对日常杀鸡做菜的鸡没什么两样,把本以为女子卑弱的班昭都给震慑住了。
一会儿面对女子产后血崩的谈允贤,虽然刚刚帮产妇接生过后累得满头大汗,但是这时看到血崩并没有惊慌失措,冷静地打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药包、针灸包,吩咐帮佣婆子准备热水帮忙处理;
猩红的血液流了满床,女子的惨叫不绝于耳,哪怕早就知道女子生育危险的男人们,看到这一幕也吓得腿软。
这时再看从头到尾一边处理女子病情,一边安抚孕妇的谈允贤,终于生出了许多佩服。
天幕适时放出影视剧谈允贤的片段,介绍道:
“谈允贤,明朝女神医,被誉为华夏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
谈允贤自幼聪慧,秉承家学,从十来岁时“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著作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其中记录有31例行医经过,都是比较成功具有参考意义的医学案例……”
——即使时隔几百年,后世依然记得这些女名医的名字,记得她们的贡献,演绎着她们的故事,传唱着她们的传说。
“很好,是大明的女神医。”朱元璋听到是大明女神医,满意中带着些许骄傲:看,大明女子也是有优秀人才。
能被后世认可为“华夏古代四大女名医”,
可见这位女神医谈允贤的能力极其优秀,
就是不知道是大明哪一朝代。
“史官好好记下,也让民间找找。”
若是民间找不到,记下来给后世子孙看也好,能给皇室留一个治病机会。
此时才刚继承衣钵的谈允贤不知道,隔着好几个朝代的朱元璋已经正式把她的名字写入史书。
听到天幕的夸奖,谈允贤喜不自胜,比她反应更快的是正在找她看病的女病人。
“谈神医,是你!”
“是啊,是我。”谈允贤含笑看着天幕,“不过我的书还没写出来呢。”
但是既然天幕提了写得是她的行医过程,那她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写,一定会写得比历史上的更完善,更好!
^
一会儿是清朝时期,思想先进、不但能治病还能治国的曾懿,她刚送走一位治愈的病人,立刻回到自己书房奋笔疾书,写下《古欢室丛书》。
《古欢室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中馈录》二个要部分组成一套书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