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总是想法比较极端,以为所有学派都是独立甚至对立的。其实不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取长补短,只是不像杂家那样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了而已。
阴嫚仔细回忆父亲很喜欢的韩非先生的主张,随后说:
“法依势而行,依时而变,约莫就是这般了。”
随即,她就意识到另一个问题。既然法是需要根据时势变更的,那大秦如今的律法,会不会在一统天下之后就不适用了?
阴嫚的表情凝重起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情况就很严峻了。
扶苏将那沓手稿整理好,随口说道:
“所以你接下来,又要加班了。”
刚刚结束工作的阴嫚:
“啊???”
扶苏微笑:
“大秦官学需要合适的书籍作为教材,只学秦律就只能成为底层小吏,无法培养高级官员。为兄需要你去编写教导他们政治素养的书籍,就先按照诸子百家,各编一套吧。”
说着把手稿递过去,示意她以这个为纲领来编。
“我大秦可是十分包容的,所以每一家都是可选的选修科目。不喜欢法家不要紧,学完基础的秦律和必修的法家学说之后,还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别派学说(删减版)进行学习。”
至于之后这些人会不会基于删减版再发展出自己的主张,为各家增添更多适合大秦的理论,那就是后话了。
他可没有魔改各家学说,他只是教学的时候只挑了一部分教而已。
相反,那些诸子百家内部的领头人物,倒是很喜欢魔改,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和他们一比,秦国官学简直太安分了。
阴嫚:…………
阴嫚算了一下诸子百家的数量,倒抽一口凉气。
大兄可没有把每一家的学说都做完删减,他只挑了最有名的那几家。但是阴嫚得把每一家的教材都写出来,而且教材的字数还不能太少,不然学两天就学完了像什么样。
这个工程量,会不会略大了亿点点?
()阴嫚幽怨地看向大兄。
难怪对方今天和她说了这么多,这是先教会她,再让她去教其他学子呢。也不怕她学艺不精,把其他人带进沟里。
扶苏却道:
“你先去编写,写完拿来给我审核。不用担心写错什么,有我给你兜底呢。()”
“?()_[(()”
小姑娘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高高兴兴地带着手稿离开了。
扶苏慢悠悠回到大殿中去陪父亲。
秦王政放下笔,揉了揉手腕:
“又去哄骗弟妹了?这回是骗阴嫚替你去做什么?”
扶苏乖巧表示果然什么都瞒不过父亲,随即提起官学教材一事。
他总结道:
“这些年我大秦朝堂上的文臣基本都是六国之人,只有武将中才能见到大量秦人。可见大秦在文官的培养上欠缺太多,必须补足才好。”
秦王政深以为然:
“商君策可靠军事强国,却过于倚重军事,无形间压榨了文官的发展。秦人多以沙场征战为荣,忽略了其他方面。”
参军打仗的收益回报是相当快的,和读书当官相比,这就是个快速改变家族地位的捷径。有近路大家自然愿意抄近路,而不是吃力不讨好去研究什么学问。
更何况秦国庶民本来也没多少机会学习,只能接触到参军这一条路。
商鞅搞了个疲民五术,弄得庶民苦不堪言。这么做确实让庶民更愿意去靠军功来改换门庭,可也变相打击了秦国的文气。
当然,即便现在看来商君策确实遗留下来的问题重重,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就是最好的选择。
秦国得先强大起来,才能谈别的。否则被各国压着打,那就根本没有未来可言了。
反正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慢慢解决的。
秦王政也觉得文官全是六国之人太危险了,尤其是在天下刚定的时候。那时六国还未归心,出身六国的文官很难确保个个都忠于大秦,随便出几个想复国的就会把事情弄得非常麻烦。
扶苏既然想出了解决办法,那再好不过。
只可惜官学的成效需要等上至少五年十年才能出来,而且学成出师的学子也做不到一下子就当上高官,还得花时间慢慢磨练。
扶苏劝道:
“有父亲在,那些跳梁小丑翻不起什么风浪。我们时间还长,总能等到那一天的。”
按照上辈子的情况来看,父亲至少还有十八年寿命。倘若好好保养、不吃丹药,肯定能更长。
这么长的时间还不够吗?扶苏认为足够了。
冬去春来,大秦即将迎来春耕。
公子公主们终于摆脱了魔鬼大兄
()的支配,可以喘一口气了。听闻大兄最近在忙春耕事宜,为各地调配耕牛,压根没时间来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