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道:“朕知道杨洄是奉命出使,但他已经引起了众怒,全国一致声讨。
故此,朕以为应当免去杨洄的宰相职位,以平息全国朝野之间的愤怒……”
满朝文武被杨洄压在头上,早就心怀不满。
再加上李隆基说的也是事实,由于长安朝廷把《唐与吐蕃盟约》拓印了上万份张贴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朝野间的强烈不满,杨洄与李林甫被人唾骂成“卖国贼”“千古罪人”。
这导致洛阳朝廷的征兵数量大受影响,甚至有许多新兵纷纷逃亡,要不是因为黄河防汛让洛阳朝廷喘了一口气,只怕现在已经崩盘!
现在李隆基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罢免杨洄的尚书令,满朝文武自然纷纷赞成。
“陛下所言极是,杨洄与吐蕃签订的盟约确实有卖国之嫌,引起了全国各地百姓的强烈不满,罢免他的尚书令平息众怒确实是明智之举!”
李隆基也知道杨洄是武灵筠的主心骨,又安抚坐在身边的武氏道:“皇后放心,朕也知道杨洄是为了完成朝廷托付的重任,说服吐蕃出兵,被迫之下才签订了盟约。
故此,朕认为仅罢免他的尚书令职位足矣,以平息全国百姓对洛阳朝廷的不满。
至于他的雍王依旧保留,以安吐蕃赞普之心,毕竟在咱们还要借助吐蕃的力量。”
形势摆在眼前,满朝文武都支持罢免杨洄的尚书令,武灵筠也不敢犯了众怒,能够保留杨洄的王爵也算有个交代,只能颔同意。
“陛下所言就是,此事就依陛下!”
武灵筠莞尔一笑,温顺的答应了下来。
紧接着,李隆基又下达了第二个命令。
“即刻传诏各州刺史、各县县令,李瑛的帝位乃是谋逆所得,朕才是大唐皇帝,即日起重新使用天宝年号,号召各地前来东京勤王救驾!”
接着,李隆基又让李林甫派人前去重点游说以下手握兵权的大将。
分别是坐镇幽州的王忠嗣、安西大都护盖嘉运、安西节度使郭子仪、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以及从岭南抵达江宁的张九皋。
这些人都是李隆基在任时候提拔,如果操作得当,不是没有倒戈支持洛阳朝廷的可能。
尤其是王忠嗣和盖嘉运,李隆基决定散朝后亲自给他们修书一封,让他们看清李瑛篡位的真相,兵勤王,铲除叛贼李瑛。
李林甫又建议道:“臣以为,陛下应当再给徐州的安禄山修书一封,加以招安。如果能招降安禄山,我军实力必定大增!”
“唉……可惜张守珪被抓了!”
李隆基一脸惋惜。
作为自己的老臣,李隆基有足够的把握招安张守珪,至于安禄山这家伙,甚至连面都没见过,并无把握。
但在张守珪、李璘被擒之后,安禄山已经成为了幽州集团的领袖,拥兵三十多万,实力远洛阳朝廷,自然不能无视。
“给安禄山下一道诏书,册封他为楚王,以江南道苏州为封地,世袭罔替。试试能不能招降他?”
李隆基痛快的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尝试着对安禄山进行招抚。
接下来,李隆基又尝试对军事部署进行调整,询问兵部尚书徐峤道:“徐卿,有劳你向朕介绍一番我军当前的军事部署。”
“臣遵旨!”
徐峤捧着笏板出列,向李隆基大致的介绍了一番当前的洛阳军事部署。
“目前我军的主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河阳县,总兵力为六万人,由左威卫大将军李钦担任主将,主要对手是杜希望、夫蒙灵察率领的八万河东军。”
李隆基道:“夫蒙灵察也是朕的旧臣,给他也修书一封,施行离间之计,让他与杜希望离心离德。”
“陛下高见!”
徐峤满脸堆笑的送上一顶高帽,继续向下介绍,“在李钦的后方则是任师利率领的两万人马扼守孟津渡,保障李钦的退路。”
“在风陵渡方面,左领军卫大将军来曜率领了三万人马阻挡对岸的仆固怀恩过河,双方正在对峙,仆固怀恩渡河几次,俱都被击退。
“在黄河南岸,韩举功率领一万人扼守函谷关,辛云京率领一万人镇守潼关,再加上洛阳城内的六万人马,这就是我军目前的绝大部分军事力量。”
李隆基捏着下巴道:“才十九万吗?兵力确实薄弱了一些,继续加大招募力度,争取再招募五万新军。”
“兵部谨遵圣谕!”
徐峤再次举着笏板领命。
李隆基扫了一眼在场的武将,已经无人能够担当大任,能够上阵的也就是李钦、来曜、任师利这几个人了,不由得在心中暗自喟叹一声,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