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钰也顾不上外面天色还没有彻底变白,他匆匆套上衣服后,就掀开了帐篷帘子,去找怨龙棺。
虽然耶律燕的进度条还没走完,但是眼下她的尸体有了另外的用处,已经顾不上还要尸变了。
张怀仁等人被军中动静惊醒,连忙都出来了。
裴钰叫人打开了棺木,见到耶律燕还保留着死状,并未产生尸变。
这具尸体的血被吸食一空,肉还剩不少。耶律景淳的血也流完了,人都已经死了,只剩下了肉,不知道够不够用,试试看,反正是无本买卖。
裴钰让人把耶律燕从棺木中抱出来,然后安排人另外捞起耶律景淳,他倒是想自己去送,但是这两具尸体,他根本抱不动,每一具都比他高大许多。
至于连带棺材一起送下去,棺材有一具还是紫色奇物,他现在还有点不舍。
不出意外的看到,虽然耶律燕没有尸变成功,但仍然消耗了一次次数。先皇背景板回来时消耗了一次,耶律承启,耶律燕分别消耗一次,还剩下两次这个功能就算是废了。
算了,先把龙救出来吧,看它样子应该会懂得知恩图报,不知道会送什么宝贝给自己。
喊上友军们也不错,这倒也是个机会,毕竟是真的遇见龙了嘛,不得叫npc们震惊一把。
“陛下,这是?”
张怀仁看着皇帝的动作,感到十分不解,半夜不睡觉,起床后莫名其妙的开始开棺,然后尸体都被弄出来了,这是想鞭尸泄恨吗?
裴钰不知道这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他抬头看天色微明,还有星子挂在天上,此时旷野寂静,士兵们听到动静后,爬起来不少,睡眼惺忪,带着有些奇怪的模样看着自己。
裴钰清了清嗓子:“朕闻说沧江有龙,本为寻幽探秘,可却听本地百姓说,龙神祭祀年年都有,极大加重了百姓负担,这让两岸不宁。祭祀可以,但是不可太过频繁,因为百姓们哪里有那么多银钱,每年都去购置牛羊牲畜以作为牺牲呢?
都说苛捐杂税,可朕看,这奉献给大妖的祭拜之礼,已经过了人间赋税,也不知道这要消耗多少百姓的积蓄,为了奉献这些,又有多少百姓会破家灭门。
朕既然知道了此事,岂能无动于衷?势必要和沧江龙神亲自交涉,叫它不要再索求过多,以免损伤民力。就算是再艰难,可朕也一定要去做,这是朕身为人主,对治下所应负担的责任所在。
自古以来,都有为神明献祭俘虏、奴隶等进行活祭的传统,朕不打算在龙神面前多做杀孽。既然这样,朕便预备奉献足够规格的供品。以敌国王室子弟这种俘虏之尸,来去表示对龙神的敬意。先礼后兵,无论如何,不失我魏国大朝礼节。
现在正是要抱起尸骸前往江底的时候,诸君便不要跟随了,在江岸两侧看一看就可。”
其实裴钰会这样说,只是不清楚解除封印究竟要把尸体搞成什么样子,万一太血腥可怕,显然会极大挑战npc们的承受能力,索性干脆就不提这事,也不让他们靠近了,轻描淡写的略过若干细节,再改改事实就是。
为大妖魔献祭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为了更好安抚它们,叫它们不要作乱伤害百姓。传说中,龙是有着巨大法力,能呼风唤雨的生物。如果真要是有龙,在此搞点祭品也没有什么,更何况,用的还是敌人尸体。
“不愧是天子啊,竟然能够遇见龙,皇上是人间之龙,碰到真龙正好。倒是我这辈子都没有见过龙长什么样子,托天子的福,可以开开眼界了。”
“虽然妖魔有的还会狂伤人,但是大军在此,我们可是有好几万人,还有各种武器,最重要的是,天子也在这里,真要是有什么,天子再招来大火不就行了。”
“陛下果然爱民如子,之前碰到了艄公,见生活困苦,赏了铜钱不说。现在还在惦记这件事,势必要彻底解决百姓们的烦忧,如此圣君当朝,真是我等福分。”
一行人倒是有些激动和好奇,但是他们并不如何担心,因为皇帝在他们的心中,是能够招来天谴的奇迹之人,在这样的君主身侧,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裴钰率众走到了江岸旁,他的怀中是那颗熠熠生辉的龙珠,但是他不打算拿出来,而是要故意叫npc们认为,能够分波踏水是自己的神圣表现。
站在这里,想着这一幕怎么着也够惊人了,裴钰顺带说了段现想出来的台词:“王既负天下,则有责于民,今朕既遇大妖,先以最高礼节祀之,若拒不领受朕之好意,则自以刃相向。若飨其祀,大妖当受之,善待朕之子民。”
没错,他知道宝音是条善良的龙,其他人又不知道,就让他们以为这是自己祭拜成功,龙与自己达成的约定结果好了。
周围人顿时被感动到了,“陛下真是爱民如子,即使是路上遇见妖魔,也不忘惦念岸边百姓的安危,竟然以天子至尊亲自来奉献祭品,真是慈悲啊。”
倒是路景苑看着滔滔江水,岸边的军队,以及站在最前面的皇帝,他心中想着:这一幕,不如写篇杂记记录下来好了,名字就叫做《祭龙》,吹捧天子的仁爱。
想来陛下知道以后,也会对他高看一眼。这次出行分明就是个好机会,谁叫最会拍马屁的何允彦不在,自己面对张怀仁这种木头桩子,那还不容易表现?
既然下定决心要真心归顺,他自然要努力讨好皇帝,顺着他的心意来,以便于自己在他手下也能够得到荣华富贵,摸着怀里的金子,路景苑想到皇帝的遵守承诺和大手笔,感觉这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裴钰装模作样的指着江水说:“若沧江有灵,应当分拨两侧,江水为之断绝,为朕开辟一条通道,朕要亲自面见龙神,诉说要求,此为天子所诺,上苍在上,诸神在野,皆可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