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侍卫神情肃然,日不斜视;丘福抬头看了一眼朱棣,复又垂首敛目。
仪华答应了一声,伸出一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手,放在朱棣粗糙的手掌里,这才撩开墨青色车帘,探身下了马车。
朱棣凝眉看了一眼仪华犹如干瘦得犹如饥民的手,方松开了右手,转脸对丘福吩咐道:“你亲自去镇上找一名大夫,一个婆子一个使唤丫头来。”
丘福答应而去,朱棣方携仪华进了驿馆。
驿馆不大,是一个两进的小院,用一座青灰色的方砖砌地垂花门相隔。馆内第一进作为驿馆官员当差以及过往官员用食之地:第二进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四合小院,作为官员投宿之用。
时值掌灯之际,上房、东西厢房的廊檐下已挂起了白纸灯笼,将这座只有七八间房的小院照的灯火通明。
留了侍卫在垂花门外,仪华随朱棣走进了小院。
仪华骨瘦嶙峋行动迟缓,朱棣放慢步子走在一旁。
仪华突然站住脚,低下头看着在青石板地面上磨蹭的双脚。
朱棣前面一步驻足,回身看着仪华道:“怎么了?又是哪里不舒服?一会儿大夫来了,让他先给你看看
。”
仪华没有抬头,只给朱棣露了个蓬乱的头顶,低声道:“没事,就想踩踩石板路,心里才踏实些。”
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却带着一种深深的苍然,让人听了不觉心酸。朱棣看着仪华脏乱的发丝,双唇蠕蠕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反是仪华吸了吸鼻子,抬头对他一笑:“王爷,这外面怪闷热的,我们进房吧。”
朱棣沉默的点头,二人走入上房。
仪华实在身上乏力,也无心服侍朱棣。她一进房,径直走到了炕上坐下,解开裹在脸上的蓝布,轻轻喘着气。
朱棣正打量着这间屋,一转眼就见仪华斜靠在炕上,闭着眼双唇微张的喘气,当下转脚朝炕走过去,立在炕前注目凝视。
让人目不转睛看着的感觉并不好,仪华无奈的睁开眼,直接问道:“王爷,您有什么话要吩咐臣妾?”
朱棣目光一怔,稍稍错开眼睛,轻咳一声道:“没什么,你先躺会,等丘福找了丫头小子来伺候。”
说完,四目一寻,转身就在炕的另一头坐下,也闭目养神起来。
仪华此刻没精力探究朱棣的心思,只莫名其妙的看了他一眼,就自顾自的阖眼半躺着,但时不时仍能感到一束眸光落在她身上。然,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情,让累月下来的疲惫如潮涌来,很快地仪华已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睡梦正酣,却生生让人唤醒,仪华一阵头痛欲裂,便耐着不肯睁眼。
朱棣颇为意外的看着仪华,目中隐约闪过一丝笑意,但见屋子里还立着一个婆子一个丫头,便沉声说道:“起来!先把药喝了再睡!”
闻声,仪华顿时清醒了大半,一睁眼就是朱棣一张硬板的脸,一旁还并排立着一个婆子一个丫头,她们一人手里捧着药碗,一人手里捧着蜜饯罐,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的侍立。
这一看,仪华却是全醒了,又见自己躺在床上,身上也像是简单清洗过的,可中途她一点知觉也没有,未免睡得太沉了。想着,仪华觉得有几分不好意思,半晌才憋出一句话:“什么时辰了?”
朱棣看着仪华微红着脸的模样,觉得她总算是有些血色了,眼里又起了笑意,道:“三更天刚过!期间大夫来了给你看过,说……”笑意退去,望着仪华瘦得颧骨高凸的脸颊,不由浓眉紧皱:“总之后面的日子,你安生养身子!现在,先把药喝了!”
仿佛是教训不懂事孩童的语气,令仪华微微一怔。
朱棣却没看她,另皱眉催促,道:“还不服侍王妃用药!愣着做什么!”
婆子吓得浑身一抖,赶紧捧了药跪上脚踏。
仪华支起手肘,端药一饮而尽。
小丫头倒是机灵,忙捧了蜜饯罐过来,仪华捻起一块含着口里,淡去了一口的苦味。
朱棣见了眉头慢慢舒展开:“吃了药,再把粥喝了!里面加了一些药材,大夫说食了对你恢复身子有益。”
这次婆子机灵了,不等朱棣发话,忙疾步走到门口去盛粥。
仪华这才注意到,门口有一个火炉,上面放着一只瓷碗罐。
朱棣这时又说:“穷乡僻壤,找不到什么好邻村,是粗米熬的,你先将就着用些。”
说话时节,婆子已手脚麻利的盛了粥,一只青花瓷碗里,一颗颗饱满的米粒,上面漂浮着草绿色的小菜,看起来清清爽爽,很是引人食欲。
仪华瞧着抬眼一笑:“臣妾看着不错,比这两个月吃的都强。”
说着示意小丫头扶她坐起身,也不让婆子伺候,自己就拿着勺一口一口舀着吃,不一会儿一碗就见了底,又连着吃了两碗才肯作罢。
婆子、丫头收拾了碗筷,在屋正中的方桌上留了一盏油灯,就轻手轻脚掩了房门退下。
屋子里窗户大敞,外面唧唧喳喳的虫鸣声听得格外清晰。
两人静静地待了一会儿,朱棣坐在方桌旁,问道:“觉得吵吗
?吵得话本王把窗户关上。”
仪华摇摇头,道:“屋里闷的很,敞着窗户透气。”
朱棣点点头,从桌旁站起身,道:“那你早些睡吧,明早就要起程。”
见朱棣一身整齐的站起身,仪华已猜到朱棣这是要去找丘福,了解这两月北地的情况。念头一至,口中却已道:“您要出去,别太晚了,有些事也不急于一时。”一语毕,才觉口快,管得也过多,便闭上眼不去看朱棣,心中却一阵念叨:“真是在漠北待久了,这后规矩还得重新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