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的良心知道,你不可以这样。
每个人都不敢交朋友。“
——
在陈炳靖的同期生中,
有一个名叫张大飞的飞行员。
父亲因为放走不少抗日同志,
被日本人在广场上浇油漆烧死。
家破人亡的张大飞一个人从辽宁进关,
一路颠沛流离之后,被同乡齐邦媛一家收留。
1937年,18岁的张大飞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航校第十二期学生,
后来成为第一批赴美受训的中国飞行员。
在这期间,他一直与齐邦媛通信。
对他而言,这一封封信件,
是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中最深的慰藉。
1943年的一个黄昏,
齐邦媛得知有人在操场上等自己,
走出去一看,竟是张大飞。
他对她夸赞道:“怎么一年没见,
你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
她羞红了脸,陪着他走到校外,
那里已经有车在等他了。
就在快要分别时,他忽然将她拉到怀中拥住,
隔着军装和皮带,她听见了他的心跳声…
1945年6月,
离抗战胜利仅3个月之遥。
齐邦媛收到一封信,信上说,
5月18日,张大飞在豫南会战中,
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
她原以为他能活着回来,
两人将彼此的手紧紧扣在一起。
现在得到的,却只是一封死前绝笔。
3个月后,日本投降,重庆彻夜狂欢。
齐邦媛跟哥哥拿着火把去街上庆祝,
可是当她走到学校门口时,
巨大的悲伤从心底涌起将其淹没。
两年前,她就是在这里被他拥入怀中,
站在这里看着他离去,
却没想到是今生今世最后一面。
在千万人狂喜的夜晚,
她只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失声痛哭。
而对于自己的死,张大飞早有准备。
在那封绝笔信中,他对齐邦媛的哥哥写道:
振一,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
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
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我请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后,把邦媛这些年写的信妥当地寄回给她。这八年来,我写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书,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