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篇,开篇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没有亲临过战场的人,是很难真正的理解这句话。
末了。
诸葛亮将战事总结放下,问道:“乔儿今后有何打算,是拜师求学,还是去地方历练?”
诸葛乔虽然在荆州立了不少的功劳,但尚未及冠,资历和名望也不足,是不能被直接察举为官的。
诸葛乔的前将军主簿也只是关羽临时委任,不属于刘备的正式任命。
诸葛乔沉吟片刻:“阿母会在正月挑选吉日,让孩儿与凤姬完婚。我的去留,待成婚后再决定吧。”
诸葛亮轻拍额头:“哎,我竟将此事给忘了。”
诸葛乔不以为意:“阿父公务繁忙,偶有忘却,也属正常。”
“我观父亲今日面有愁容,不知何事烦忧?孩儿或许能参详一二。”
诸葛亮闻言轻叹:“越嶲郡的大姓豪强,一向嚣张跋扈,不服大王政令。”
“越嶲的夷人,又大抵刚猛凶狠,不敬越嶲的大姓豪强。”
“越嶲的夷人和大姓豪强时常有冲突,极难调和。”
“幼常为越嶲太守,近日来信说越嶲的大姓豪强高定,跟越嶲的夷人械斗。”
“双方出动近千人,郡兵不能制止。”
“幼常希望我能将他调离越嶲,另选贤才出任越嶲太守。”
“我思虑多日,未有良策,故而烦忧。”
汉武帝时期,朝廷修筑“南夷道”、建立益州郡,曾征了内地大批“豪民”、“奸豪”,以及大量犯了律法的人去南中开荒。
这些“豪民”“奸豪”本就是内地有权势的人物,到了南中后也迅得到了展,成了当地的大姓豪族。
如永昌的大姓“吕家”,为吕不韦后人;益州郡的大姓“雍家”,就是刘邦最痛恨的什邡侯雍齿后人,因为名声不好而迁徙去了益州郡。
大姓豪族鄙视夷人,称之为蛮夷;夷人觉得大姓豪族抢占了土地,外客欺主,也痛恨这些大姓豪族。
即便几百年过去了,汉夷的矛盾也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马谡想离开越嶲,就是觉得越嶲汉夷的矛盾太大,待在越嶲不仅难有政绩,还容易因为汉夷矛盾的问题而波及自身。
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引叛乱。
作为越嶲太守的马谡,要么死在越嶲,要么跟廖立一样见势不妙就逃跑。
不论是哪种,都不是马谡愿意的。
于是马谡就写信给诸葛亮,将越嶲的汉夷矛盾说得很严重,又自述不善于处理汉夷关系,希望诸葛亮能念旧日情义帮衬一二。
诸葛乔暗暗鄙视。
马谡这种遇到困境不去想办法解决只想跑路的行径,跟昔日弃城而逃的廖立如出一辙。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自袁绍开始,都是这群盛名在外的名仕的通病。
马谡一撂摊子,督益州军政的诸葛亮就得为此而烦忧了。
见诸葛亮的眉宇间有愁容也有疲态,诸葛乔心中疼惜,对越嶲的马谡也就更不满了。
沉吟良久,诸葛乔道:“阿父,我有一计,或许可成。”
诸葛亮点头:“乔儿既有想法,不妨直言。”
诸葛乔徐徐而道:“越嶲的汉夷矛盾,究其原因在于越嶲的大姓豪族大肆侵占土地,仗势欺人,让越嶲的夷人变得越来越贫穷。”
“越嶲的夷人为了生存,自然就会与越嶲的大姓豪族起冲突。”
“越嶲的大姓豪族阳奉阴违,无视大王对越嶲夷人的仁政,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冲突。”
“越嶲的汉夷矛盾,积弊已深,寻常手段已经无法缓和,只能用一计猛药。”
诸葛亮见诸葛乔精准的洞悉了越嶲汉夷矛盾的根源,不由暗暗惊叹,问道:“阿乔要如何下猛药?”
诸葛乔左手托住下巴,嘴角轻扬:“兵法有云: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阿父可告诉越嶲的大姓豪族,出钱粮金帛招募夷人为部曲,得多者可栾世袭官。”
“越嶲的大姓豪族,并非铁板一块。若闻此讯,定会有大姓豪族为求栾世袭官,大量招募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