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的东都洛阳也采用了类似的布局。
开封城、元大都、明中都、明南京城和明清城也都采取了相似的布局。
在邻近的国家中,高丽曾经在开京设置皇城,越南顺化也设立了皇城。
不过顺化皇城从布局上来说更接近宫城,而其紫禁城相当于紫禁城中的内廷部分。
城门和城墙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某种角度看,它甚至可以是一座城市的代表和象征。
“正是那一道道、一重重的墙垣,组成每一座的骨架或结构……不存在不带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
的确,无论它多么大、多么重要、治理得多么好,只要没有城墙为其确定范围并把它围绕起来,那么,这个居民区就不能算作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这样,的皇城也毫不例外。
正是因为有了一圈红墙黄瓦的围绕,才使皇城由一个专属于皇家的地理区域,飞升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池。
承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顺治八年改建后,城台高十三米,下部为两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部砖砌涂朱色!
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应《周易》中“九五,飞龙在天”之意,楼外绕以汉白玉石栏,楼体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整个城门通高十丈米。
在高大城台下部有五个拱形门洞,这便是天安门实际意义上的门了。在五个门洞中,中间的门洞最大,这座门等级最高,只有皇帝才可由此门通过。
其余四个门洞分列左右。依次缩小,允许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出入。最外的两个门洞最小,各为四品以下官员的通道。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
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玉河即元之通惠河,仍为运输通道,喧嚣之声达于宫内)。
皇城东墙东移至玉河东岸,东安门亦向东移至皇恩桥东侧,将玉河圈入皇城,成为了专供皇家的漕运河道。
各地进京货物经玉河水运至城内“海子“(积水潭)之举遂废。东安门建筑规制与西安门、北安门(地安门)基本相同,只是朝向不同。原皇恩桥西的东安门旧址处,改建为东安里门。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它与东安门并不在同一条线上!
东安门与宫城东华门相对,而西安门则因宫城西侧有西苑大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直接相对通行。只得在皇城西墙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海间的通道通行。
西安门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
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钟鼓楼。地安门始建于明永,其他年间都曾重修。清代皇城的地安门与东安、西安两门的建筑形式和规制都完全相同。
地安门内左、右侧原各建有雁翅排房。
大明门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后改名“大清门”,又改名“中华门”。
大明门,三阙,巨檐重脊,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对。明时门上挂有楹联一副,为明初大学士谢晋手书,上联为“日月光天德”,下联书“山河壮帝居”。
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一百间,称“千步廊”!
东西两侧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长安街因此二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
两门规制完全相同,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
长安左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
因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在鼓乐御杖引导下,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内。
举子们纷纷聚集于此看榜,一旦金榜题名,犹如鱼跃龙门,所以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谓“孔圣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又称“青龙门“。
每年的“秋审“、“朝审“,都在此门内举行,届时各省及刑部的死囚均要入此门进行讯问,确认无疑者即绑缚刑场执行。
囚犯一入长安右门如入虎口,凶多吉少,故此门又称为“虎门“!
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此门又称“白虎门“。
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还有十二座门。它们的存在使皇城和紫禁城之间增加了一道防线。这十二座门包括
北面四门北上门、北上西门、北中门!
东面四门东上门、东上南门、东上北门、东中门!
西面四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
这些门代时就已经有一部分因皇城内街巷变迁而被拆除!
皇城在上古时代是一座全封闭的城池,周围围有高大的皇城墙。皇城墙又称萧墙,它的周长及形制各朝各代均有所不同。
明清北京皇城的皇城墙,墙身为红色,顶覆黄琉璃瓦。墙高一丈八尺,下宽六尺五寸,上宽五尺二寸。明皇城墙周长十八里多,到清代几经拓展周长已达二十多里。我们的先民们就用这样一圈红墙黄瓦,将一座举世无双,又尽善尽美的城中之城,明确的从中勾绘了出来。
昔日皇城内殿宇临立,景观密布。既有高大巍峨的宫殿,又有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既有碧波荡漾的三海,又有挺拔秀美的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