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知府的仆妇经常给府里跑腿,面对夫人太太,颇有些能言善道的才干。
她扬着张笑脸,好生解释道:“自三奶奶进了门,夫人和善,三少爷体贴,哪能受的了委屈?”
仆妇虚着贾故脸色,接着道:“三少奶奶是知府大人家的姑奶奶,咱们府里头,恨不得捧着让着三奶奶。若是没有经过三少奶奶同意,这样的帖子,谁敢往大人府上送?”
“也都是大人教导的好,三少奶奶贤德……”
“好了,”贾故出声打断她,同旁边的管家吩咐道:“你领几个人,带着轿子去把二姑娘接回来。她母亲有孕身体不适,家里没有出门交际的女眷,她不回来帮衬孝顺,倒做起那些无用功的闲事了!”
“纳个偏门妾室,还要做个帖子,大张旗鼓的送出来。”贾故也不看那个送信的仆妇,只把帖子递给管家,又道:“兴元府民众礼教不周,是我这个主官之过。家里嫁出去的姑奶奶混不知事,也是本官未教导好她,你只管带她回来。”
等管家带仆妇一起下去,贾故方才沉下脸色。
良妾之事,本也没什么。
世间男子,就算一心一意的才少呢。
贾故自己就融入了这方世界,除了夫人,还纳了四个姨娘。
贾瑗看女戒看糊涂了,想做贤德人。只要她觉得好,也不是不行。
可这一切的前提是,贾故在官场能一直安然无恙。
十年后贾家被抄家,就像个埋好的定时炸弹。
贾故二十年前,因为父亲去世,嫡母当家,便被彻底排出了贾家的权力决策中心。
后来他另辟蹊径,到了地方,纵使经营出了自己的前途。可是有嫡兄在,贾家也没人把那些关于京城权贵之间的经营说给他听。
贾故摸不着这个炸弹埋在哪儿,又怕不小心踩中炸着自己,炸弹的碎片会刺向他的妻儿。
贾故可不会天真到觉得官场失利,不会涉及后宅妇人还有出嫁女。
贾瑗就算贤德的人尽皆知,被碎片刺中之后,夫家还让不让她活下去都难说。
把一个可以扶正的良妾,放在她身边,怎么看都不算明智之举。
念着自己一家的未来,贾故难得如此迫切的想要回京。不能亲手扼杀了贾家落败的源头,他也要保住自己小家现有的一切。
贾故惦记着回京,京城荣府里头,也有人在谈贾故。
收到贾故千里迢迢送去的书信,还有一应特产,贾家并不是毫无波澜。
陛下天恩许多年未曾降于荣府,逢年过节的赏赐更不出挑。
贾府不缺绫罗绸缎,可像蜀锦这样打上皇家专供的衣料,贾府想要得到时兴的,也只能花大价钱自己去寻。
贾故的经营,给宁荣两府指了一条新的出路。原本没有被主子们看在眼里,甚至拿它来恩赏下人赖嬷嬷之孙儿的出路。
鸳鸯看着三老爷送来的两箱子皮草,心说三老爷实在。有了这两箱皮子,主子们都能添一两件冬衣。
她奉承贾母道:“三老爷孝顺,西北那样远还惦记着老太太。”
贾母微微点头,算是应了鸳鸯的话。
她眼底有些复杂的神色,史家还有女婿同她传信,其中总有几句关于贾故之语。原本瞧不上的庶子,也有了一番自己的前程。
贾母戴着西洋眼镜,看着贾故心中提起,孙儿贾珩三年后要入京科举。想让贾家帮忙留意,找一个两进小院,日后也方便他留在京里。
她折起了信纸,看着刚被叫来的王熙凤,笑道:“三老爷说,想在京里摸寻个院子。不必很大,能让贾珩、贾琛他们日后回京春闱的时候住就好。”
王熙凤也不问为什么三老爷家不住荣府,她一口应道:“府外的事,老太太只管找我们二爷。”
贾母见她应的爽快,笑道:“那我就把这事交给你们了。等你们办好了,不光我谢你,三老爷也得谢你一回!”
王熙凤年幼时也来过贾家,却从没有见过贾故,只知道他是在外为官。比起三老爷的谢,还是贾母的信任托付更为实在。
她笑道:“老太太,您就放心吧。知道您心疼孙儿,我一定亲自跟二爷说。”
贾母点了点头,却又抹了抹眼睛,道:“也不着急,还有两年时间呢。等开春冰化了,让他先去扬州,把我可怜的玉儿带回来。”
贾母生了两儿一女,偏小女儿先她而去。她一想到女儿留下的外孙女黛玉,小小的孩子和老父相依为命,便心疼的直掉眼泪。
贾母伤神难过,王熙凤急忙哄道:“三老爷家的珩大哥我还没见过呢,老祖宗的孙儿,还考上了举人。等他来了京城,可得让我们二爷跟着好好学学。”
王熙凤随口一说,她叫人巴结多了,并不把一个举人放在眼里。就她丈夫贾琏,和她成亲时为了好看,还买了一个五品同知呢。
王熙凤不以为然,贾母却记在了心里。虽说她常说,像咱们这样的人家,不必跟那些寒门学子争这些出路
。
可要是真的有本事,能自己挣出路。她又何必把元春送进宫里,盼着天恩降临呢?
贾母笑道:“琏儿也知事,等他珩大哥回来,让他们兄弟好好相亲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