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的成果也是很出众的,当时的水稻从直播变成了移栽,大家都开始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的地方还有了双季的稻,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
“而且大家还种桑养蚕,种果树,种药材。”李晓诗卖力地推荐着,“南方手工业也有很大的进步。大家缫丝织布、烧瓷冶铸、造船造纸,还制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李晓诗不知道的是,被她寄予厚望“早点开”南方的秦汉皇帝却对此都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最多也只不过是考虑要把使用的农具和技术等给南方郡县的官吏们搞过去一点,在当地普及一下,带动一下当地的展。
至于去大力展嘛……
不是不想,是没有必要。
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又有各类虫子,根本不适合去居住和长久生存。这甚至在打百越的时候都带来了不少麻烦。
不知道后世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克服这些问题,但在他们这时候是不会考虑多注重南方的,毕竟两晋时期是为了避祸,不得已而为之,他们现在又没有大得能威胁政权的战乱,何必呢?
除非能看到比简单的“自然条件优越”更吸引人的好处,或者在技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最起码能够防治南方的蚊虫瘴气等危害后、才会考虑再把政策等往南方倾斜一下。
不过既然适合种地,那就把农具技术什么的带过去一点,以后再有罪人流放了也去南方好了,给朝廷多种点地。
大家都能好最好,但总也得有个成本斟酌。
这里其实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李晓诗不知道、古人更不知道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亚欧大6迎来了难得的大寒冷时期,连带才使得原本在秦汉时候让人湿热难耐的南方地区逐渐变得适宜居住了起来。
所以这也才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以展的一个大基础。
但李晓诗也还没说完:“方方面面的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海外贸易也兴起了!”
她直接跳到最后的知识拓展,要把内容串起来,“东晋时候,这里和西方的大秦、波斯等国家都有着海上的贸易往来;南朝时候又跟日本朝鲜、呃,倭……?有很多的往来,同时还有西边的天竺西亚欧洲非洲等都有交流。当时的海上贸易远前朝,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到这儿,嬴政和刘彻以及汉代其他曾经围观过丝绸之路特色课程的皇帝们才微微正色了起来。
虽然李晓诗并没有在这里提起,但他们都想到了一个东西——海上丝绸之路。
那次的特色课只有6上丝绸之路,但后半段有水路,所以他们也算体验了一番。
但大家回来后,都是着重把目标放在试着去探一探6上丝绸之路的,没想着海上,因为造船的技术等并不能支持他们做到上次特色课里那样大的船。
但……
嬴政眯了眯眼,想到了徐福。
大秦以“水德”为中心,他对海也是很看重的。而徐福当时也表露过想要船只出海寻找仙山的想法。
现在嘛,仙山是没有,徐福因为一直在为大秦的“火药”事业奋斗着,所以也没像赵高那样被直接处置了。
嬴政指尖摩挲着书本的边缘,暗自琢磨着。
大秦现在一切都在往好了展,连昔日六国文人也都来了不少,投身于大秦的建设中,人才虽然短缺,但有普及识字的政策在,也没之前缺得那么离谱。
诸子百家的能人来了不少,不若再从民间识字的人里多抽些出来,让诸子百家的人来公开教学,多培养出一些各方面的人才;造船业也可以再搞一搞;火药作坊里能人也不少,不缺徐福一个,到时候拨一支军队,带着徐福出海去算了。
西边好东西多,先往西边去。
——民间取人才、诸子百家教学;造船、出海。
这就又是两套政策了。
不过这么算的话,大秦的人口还是不够用啊。
能不能多生点?
鼓励生育、顺利养成至及冠……太久了,养成至十六便奖赏金银。
这样或许可行。
但粮也不太够,虽然金银不缺,养活人口还是要吃粮的。
良种是不可少的。
据天幕说,海外良种多…看来还是要提前先出去一批探探路。
短短几息,嬴政脑子里想法过得飞快,迅就捋出了几条几近成形的政策,之后拿出来给臣子们商量商量,就差不多能出最终版了。
他的臣子能力都很好,很舍得卖力干活,好用。
汉。
刘彻在跟李晓诗说话。
他想得到更多南朝时候的消息,比如具体是怎么展的。
他们现在南方两季的稻虽然有,但要怎么在大片地区推行、麦稻兼作又能提多少收成?有具体什么好处?
毕竟他要打仗,以后可能还要打更多。
南方虽然气候不容易生活,但没关系,等以后兼并了北方无家可归的游牧民族,把他们分开迁去和地广人稀的百姓们一起生活,壮硕能干的劳力,粮多管饱不用吃天气饭的安稳生活,共赢。
【你问问李世民,让他再给你说说南朝的事。】
没直接问李晓诗,是他也知道李晓诗不见得知道多少,所以干脆直接提在他之后在南朝也之后的李世民。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1t;)
&1t;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