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退下后,高诚端坐在宣室,迟迟没有离开。
脑海中不断的思索着贾诩提出的几项规划。
于永昌置都督府,增吕凯、王伉爵。
余下对归顺豪族、夷帅的嘉赏倒是小事,唯独前面这句,才让人不得不深思熟虑。
增置都督府,说起来并非大事,国朝已经有了西海都督府,再增加一个都督府也无可厚非,反正都是迟早的事。
可麻烦就麻烦在都督府都督、都护二职的人选上。
永昌郡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民情状况,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
要是于永昌置都督府,那吕凯、王伉二人必然要担任都督、都护的职位。
两人都是永昌郡人,同属益州人士。
问题来了。
西海都督府的都督、都护目前是杨洪、张时,但张时调走已经是时间问题了,而都督府长史邓芝已经在任近十年了。
张时是河东人,平定叛乱后,迁西海都护,接杜畿的班子。可无论是杜畿还是张时,对西海的状况都不甚了解。
两人执政期间,对邓芝非常倚重。
其一,邓芝是杨洪挚友,两人一起打下了西海郡的地盘。
其二,邓芝在当地羌民中的威望非常高,治政近十年,与羌民接触最多的便是他,俨然已经越了西海都督杨洪。
其三,在西海郡,束易服,改俗更言的化胡为汉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这并不是西海都督府官吏的不作为,而是西海独特的高原气候所造成的影响。
许多读书人不愿意去西海郡,他们认为那是苦寒之地,去那跟流放没啥区别。
因此,西海郡的化胡工作,进行的非常困难。
张时在任已满,功评为甲上,调走升迁已是定局。
那么,邓芝的安排就很麻烦了。
将其调回内6,并不是很合适。他在西海高原上已经呆了太久,回到内6会不会出现身体状况不适?
高原反应搁这时代,可是治不好的重病。
要是邓芝回到内6,出现身体不适,乃至重病,那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先杨洪就会心生疑虑!
其次,国朝各地官员又会怎么想?
所以,邓芝接任西海都护,成了唯一的选择。
杨洪先安心了,毕竟挚友迟迟不能升迁,杨洪心里也不舒坦。
而邓芝能力出众,任职长久,处理西海内政经验丰富,自己也放心。
但麻烦就麻烦在贾诩的提议。
西海都督府都督、都护杨洪、邓芝,同样都是益州人士。
两个都督府,都是益州人士掌握大权。
再加上大将军严颜,河西军区副将张任,益州人士在军中的权柄,显然过重。
这种情况自己不愿意看到,百官也不愿意看到。
所以不能于永昌置都督府!
思考了一会后,高诚心中已经有了决策。
分益州,另置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