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不知道梁王是怎么想的。是,袁盎死了,你是出了口气,但是人家一查就知道是你干的啊,你哥能放过你?非要作这个死?
果然景帝知道后大怒,最后还是大臣们和姐
()姐馆陶公主居中调节,景帝才装模作样的原谅他,但也疏远了很多。
袁盎和刘武的事情距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所以中朝官们也不是很清楚。
居然十几次?这梁王果然被宠坏了啊……
这时候,刘启终于才排除了所有的阻碍,将刘彻立为太子,将他生母王娡立为皇后。
刘彻立储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要单独拿出来说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馆陶公主。
我记得up小时候,那时候流行的说法都是馆陶公主权势大,刘彻母子是小透明,刘彻能当太子全靠抱馆陶公主的大腿,因此他登基后对馆陶的女儿陈阿娇皇后也极尽纵容。
刘彻脸色一变,大声斥责道:“一派胡言!”
后来信息发达,史料也多了起来,于是又有一部分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说刘彻四岁就封王了,他从小就是景帝属意的人选,这一路上位跟馆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不可取。事实应该是综合起来的,刘彻确实在景帝的候选前列,但馆陶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前面说过,景帝没有嫡子,长子他也不是太满意。可有窦太后的压力在那里,只能先立长子,堵上悠悠众口。但是他肯定得有个备选啊,那备选选谁呢?
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是栗姬生的,中间从老四到老九是其他三个姬妾,而从老十刘彻到老十四,都被王氏姐妹包圆了,可见王氏姐妹入府后的盛宠。
所以如果对老大不满意,那么老二老三这同母弟肯定不会考虑。
其他的老四到老九,只能说……更拉跨。
老四是个结巴;老五小小年纪就骄奢淫逸;老六就是东汉刘秀的祖先,但母亲只是后宫侍女;老七人品不行,史书评价是“巧佞卑谄”;老八更是年轻轻就开始沉迷美色;老九更是重量级,正是那位有一百二十多个子孙,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
再加上王氏姐妹盛宠不衰,两个人加在一起生了三女五男,还有和王娡定了婚约的馆陶公主在说好话。
刘启真是越看刘彻越顺眼,将他当备份然后立为太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次别说中朝官,就是刘邦夫妻、刘启君臣还有刘彻都震惊了。
多少?子孙一百二十多个?!
就算他三代,一百二十多人也不少了,别说羊了,豕彘都没这么能生啊。
刘启心想:老六,看不出来,真是六啊。
不过,馆陶虽然和王娡私下结盟,立了双重婚约——没错,除了我们熟知的刘彻和馆陶女儿陈阿娇,其实还有馆陶的二儿子陈蟜和王娡的小女儿隆虑公主。
但“金屋藏娇”的故事并不是记载在正史里的,而是出自一本叫《汉武故事》的志怪小说。
《汉武故事》是一本奇书啊,虽然它的分类是志怪小说,但是后世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典故都出自这里,包括相如论赋、还有刘彻小名叫刘彘刘小猪,甚至陈阿娇这
个名字都出自这里。
“什么?朕的小名?胡说八道!”
刘彻愣了一下(),然后反应过来:这汉武大帝是说的朕?
大司马?(),你听见了没?”
没点名的卫青回道:“陛下雄才伟略,天人之姿,被评价为大帝是应有之意。”
刘彻这下高兴了,抖着袖子在台阶来回踱步,走了几下,才发现大家都低着头。于是他下令把大殿的桌案都搬到殿前空地上,他要好好听一听神仙怎么说的。
好了,总之景帝在硬撑了十六年之后,撒手人寰,我们本期的主人公刘彻正式登场。
第一个要说的,自然是汉武帝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打击匈奴。
up曾经看过有人提出过疑问:战国时期的北方诸国一样要防备更北方的草原部落,但是不管是秦还是赵,大游牧都不费劲啊,为什么汉朝就那么费劲,还要送钱送女人,是不是汉朝太弱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都忽略了时代和环境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中原汉地在吃鸡争霸,人家草原游牧也没闲着啊,也是各种大小部落互相攻伐吞并,所以战国北方的各个国家,面对的是分散的草原部落,相对来说好对付一点。
到了战国末期,中原争霸基本有了结果,草原那边的匈奴,也迎来了一位大汗——头曼单于。头曼单于早年比较有能力,带着统合过的匈奴部落渐渐壮大。但是头曼单于并没有能够同意草原,当初除了匈奴,东边还有诸部杂居的东胡,和西边同样不弱的月氏。
更何况同时期的中原已经进入到秦始皇的时代,头曼单于自然是捞不到什么油水。
但是,马上天下形势风云突变,秦始皇暴毙在沙丘,中原再一次板荡,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而草原那边,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任主人,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最有名的典故,莫过于“鸣镝弑父”。
就是说冒顿啊,原来本来是他父亲头曼单于的太子。但是后来,头曼单于所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就想杀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然后就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
但是的草原就是东胡、匈奴、月氏三国分立,这本是常事。
但是头曼单于有点过于阴鸷了。他儿子冒顿刚到月氏,他居然马上去攻打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