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还顺带着吹起来另一群疯狗——科道言官。
崇祯心头一跳(),心想:来了!
这些玩意儿真的很烦人!
“科”指的是六部对应的六科给事中,不仅监察六部的职权,甚至还可以封驳圣旨。
“道”指的是都察院各种御史。这两类人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官。
那言官的职责是什么呢?
简单一句话:从京营到六部九卿,从官员纳小妾到皇帝睡妃子,天底下就没有他们不管的,什么事儿都是哔哔上两句。
科道言官是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群体,up查资料的时候都惊了。
我简单给你们数数。
比较好理解的是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几位堂官,比如左右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
但是往下就多了……
首先是遍布各省的二十一位巡按御史,十九位清军御史,三位提督学校、四位巡盐御史,然后还有茶马御史、九边的屯田御史、运河的巡漕御史等。
你以为就完了么?还有各省的按察司官员,包括按察使、副使等,在州府还有还有四十一道按察分司,分巡道外,还有督粮道、督册道、分守道、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整饬兵备道、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督河道、盐法道、抚治道、监军道、招练道……
总的来说吧,方方面面都给你堵死了。
如此盘根错节的一个系统,谁能轻易撬动?
为什么都说东林党把持朝堂?其实东林党只在万历后期到天启前期短暂的荣耀了一下,得以登堂入内阁,天启一把魏忠贤放出来,东林大半就退出重要的职位了。
但是!东林党在明末把持了最重要的科道系统!东林六君子里头,除了顾大章没在科道任职,其他五位都是六科或都察院的。他们或许没有实权去做什么,但是想以言官的身份搅黄一件事可太容易了。
朱元璋的认知很简单:党争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管你是什么东林党还是阉党,还是齐楚浙党,都不应该存在!
这个东林党把持言官,想党争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我举一个例子。
六科给事中是典型的官小职重,他们的官位只有正七品。所以他们的升迁方式里有这么一项:外转到地方可以从正七品一跃而为从三品,直接升七级。
从三品,那就是妥妥的堂上官了,是大员了!
然而,万历后期却是压根没人愿意被外放。
因为对六科给事中来说,一旦离开京城这个舆论中心,那便再不复从前的权势,跟此相比,官升七级也被抛诸脑后了,以至于所以衍生出了"官升七级,势减万分"的俗语。
明军在萨尔浒战败后,由徐光启牵头,提议派官员常驻朝鲜负责练兵事宜,以起到夹击努尔哈赤的作用。朝鲜人当然是不会愿意大明这么搞的,于是李氏朝鲜那边派出李廷龟出使北京阻拦此事。
这个李廷
()龟在北京先后拜见了明朝兵部尚书黄嘉善以及当时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然
而,在经过一系列的情报搜集之后,李廷龟发现这事的关键,在于兵科给事中薛凤翔的态度,因为兵部的大权实则在薛凤翔手上!
后来,李廷龟成功说服了薛凤翔,导致了徐光启"监护朝鲜"的计划最终夭折。万历朝后期六科给事中们的权势多大,可见一斑。
兵部侍郎蔡复一就说:“三十年来,天下之人才、政事,皆为言路坏尽。”
确实!
崇祯想起了许多往事。
另一时空的朱棣也是深有同感。
他只不过是稍稍透露出那么一点点,想迁都北平的想法,这群言官就奔走串联,最后竟然闹得想要叩御门朝天阙。
但他也不会放弃,哼!
那么想办法打碎这些文官一块块的制约行不行呢?
我觉得,很难。
明初洪武、永乐两朝都是用武勋来制衡,效果还可以。但是up最近看到一句话,觉得说的很对。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但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
开国和靖难,造就了一批勋贵,他们既有泼天功劳,又和皇帝深度绑定,自然能压文官一筹。可科举给了文官不断新生、造血的能力,而没有大规模开疆拓土的战事,武勋只会快速腐化,最后被文官圈养起来,跪着要饭。
这句话,让朱元璋沉默了。
实在是振聋发聩!
没错,这才是根源。战争总要结束,可文官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武将勋贵又能坚持多久呢?
这种圈养的结果就是,到了明末的时候,正常体系下明朝已经在制度上不再培养大兵团作战的武将了。
武官做到头,实职到明末就只有总兵了。总兵领兵多则万余,少则千余。如果只算能打的家丁,则总兵领兵多则千余,少则百余。也就是说,明朝对武官的培养,最多培养到团长,再高就不培养了。
如果你身为一个武将,而实力超过了总兵,那结果很可能像毛文龙一样被无缘无故的给砍了。
或者干脆像左良玉一样养寇自重,重到朝廷不敢轻易动你,那就算你赢了。
总兵之上的巡抚、经略、督师,那都是文官的活儿。像熊廷弼、孙传庭、卢象升这种真正文武双全的很少,大部分带兵文官都是怎么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