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个谨慎的人,从来不会信口开河,尤其是这种涉及国家大事的。
他斟酌了一下,开口道:“原本五军都督府掌管这件事,但都督府也只是涉及武将的升迁,以及战时军功的奖励惩罚,其他的……确实没有。”
其实他说的这些朱元璋当然知道,所以他又加了一句:“臣心里有些想法,待回去后仔细思量一番,再报与陛下,毕竟这种事,还需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才好。”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不急,朕知道那些实际带兵的中下级军官比较重要,你就代朕去好好问问,回头写个陈条上来。”
想了想,朱元璋又补充道:“陈条你自己写,不要让你师爷代笔。你那个师爷废话忒多,之乎者也一大堆,一句有用的没有,朕看着头疼。”
兵部只顾大肆揽权,根本没考虑过自己能不能做好。
up就直说了,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吧?
职权太多了,但人数没有增加,而且大部分兵部的官吏只是看过点兵书,根本没有领兵的本事。所以兵部根本没法完全代替五军都督府的职责,无暇议定戎政方略,致使很多兵事突然发生时而无准备之策,如庚戌之变与倭乱发生时,一开始兵部就毫无准备,连粮饷物资都凑不齐,更别提什么谋划方略了!
崇祯转头问向兵部尚书梁廷栋,道:“梁爱卿,你认为如何?”
“臣……”梁廷栋顿住了。
这让他怎么说?
要他自己觉得,他觉得天幕说得对,兵部就是管不了那么多事。可这话他打死都不能说出口,否则就是得罪大半朝臣。
毕竟兵部过手的粮饷物资那么多,随随便便漂没个四五成,大家分了,真的很香。
要不还是主动辞官吧?反正最后皇帝对他的辽东方略也不满意,已经骂过他两次了。
到万历时期由张居正主导内阁,内阁地位力压六部,六部实际成为内阁的下属。
也是因为万历不能亲政,所以张居正借此改革的机会,将六部以及地方送上来的奏疏,从之前的由皇帝转交内阁,变成了内阁转交皇帝。
且张居正借着内阁有起草诏书,敕命的权利,直接用内阁的名义给六部地方下达命令,从此内阁便有了行政权。所以张居正这个“摄政”,是真的摄政,而不是辅政。
前面说过,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里,有一条非常好用的考成法。
考成法好呀,考成法妙哇,让up看看有那个社畜没有被KPI搞得焦头烂额?
但是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把国家的监察大权收归到内阁手里了。
朱棣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当
时他听说考成法这个东西很好,就想立马安排下去。可在用谁监察这个问题上,大家却扯皮扯了一个多月也没出好结果。
朱棣的耐心已经快耗尽了。
正好他现在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不能给内阁。
不然内阁得膨胀到什么份上?!
各科道负责监察,对内阁负责,内阁获得了国家的最高监察权。强大的监察权使六部处处受制于内阁,如有不从,内阁便可督促六科对六部进行弹劾。
这样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格局。
从这时候起,内阁终于获得了最高权力,全面控制了国家议政权、行政权、监察权,甚至是一大部分军权。相比于之前的中书省都更近一步,可以基本把皇帝架空的程度。
看上去皇帝似乎拥有近乎无限的人事权,比如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九个首辅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六部、地方官员,但他的人才储备里有且只有文官。
这些文官又通过科举建立的师生、同榜、同乡等纽带,使得皇帝很难真正的跳脱这个框架。
比如皇帝通过内阁下发的诏令叫“令旨”,是正儿八经的圣旨,谁都要执行的。
但是皇帝没有通过内阁,直接下发的叫“中旨”,只有皇帝的玉玺而没有内阁的用印,那就是白板圣旨。
中旨管管武将、勋贵和宦官还可以,但是那些文官甚至可以不认,不执行、不上任。你要是接了这个白板的“中旨”去上任,白版官员,会被其他官员看不起排挤的,干不了事。
别笑,就是这么离谱。
岂有此理!
朱元璋气的不行,皇帝可以昏庸,可以残暴,他都能理解。
但绝对不能是个傻子!
还是割自己的肉去喂大臣的那种绝世痴呆!
以前也不是没有过权臣架空皇帝,但是能从制度上被架空成这样,朱元璋真的很不理解!
宋濂和刘基都偷偷的去看李善长,用眼神询问他:“需要请罪么?”
虽然这些东西不是他们搞出来的,但是鉴于皇帝陛下肉眼可见的想骂人,要不要主动来背个锅让皇帝骂两句?
李善长却在想,后辈真的可以,居然能搞出这种东西,真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张居正,岂不是爽翻天了!
万历后期为什么会缺官员?
就是万历一直和那些官员闹别扭,他只能靠内阁来治理国家,可他控制不了内阁,所以他就摆烂,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内阁推选的皇帝不想用,皇帝选的内阁不同意,皇帝绕不过内阁直接任命官员,内阁推选的皇帝一概留中不发,导致高层官员严重缺少。
中央基本靠司礼监来传达内外,地方是靠着中低层官员和政体的惯性运行,直接一步到位开启了内阁责任制。
要我说,跟现在的带嘤也不差什么,哈哈哈。
这样一来,到了万历中后期,不仅内阁成了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