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指有些冰凉,于是紧紧攥成了拳头。
“为什么会出事?”他低声问,“出事的原因查到了么?”
“……没有。”这次出声的是原一苇,“没办法查出来生了什么事。我和陈宜、周沙根据当时的派遣表查探过几次,没出现任何问题。知道这件事的只有文管委的人和少数几个高层,花了大力气去查,但什么都没查到。”
一年之后,陈氏仪再次启动了。文管委开始对外招人,原一苇和周沙就是那时候进来的。
章晓觉得很冷。
“陈麒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哨兵。”原一苇低声说,“他们当时应该遇上了很严重的意外。”
原一苇顿了顿。
“高穹,应主任已经委托周沙,让她把819事件告诉章晓。应该是由她来说的,不是你,必须由她来说。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高穹皱起眉头:“为什么?为什么应长河自己不说?”
“由周沙说是最合适的。”原一苇看着高穹,“陈麒是她的爸爸。”
----
*陕西王二起义:167年,陕西大旱,饥民王二率领百位不堪重税的农民冲撞县衙,杀死知县张斗耀,此为明末农民起义的开端。之后全国各地爆或大或小的起义活动,出现了“八大王”张献忠和“闯将”李自成等人物。
*《鉴陶》:中国陶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陶器鉴赏书籍,书中对陶器的起源、分类、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一部陶器史的重要工具书。该书自199o年出版之后,不断对条目进行修改增补。在oo4年的一次增补中增添了46个此前未被现的陶器,编辑室在“修订说明”里单列一段致谢国家文物修复中心及文管委。
“你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又不戴抑制环!”应长河声如洪钟,青筋暴起,“万一你的蜘蛛又跑到主馆去了,我那三万字的检讨你帮不帮我写!”
那人神情一凛,连忙跑回房间里拿出一把扫把,开始清扫蛛网。
章晓走过他身边时,看到这位陌生人扭头冲他笑了笑。蛛网被扫开之后,露出的墙体黄皲裂,连带着这位青年身上的白衬衫也显得不太干净了。经过这人冲出来的那个房间,章晓眼角余光看到一只巨大的蜘蛛趴在天花板上,仍在不知死活地往墙上吐丝。
进入猩红色铁门,前面又是一个通道,只不过宽许多,也长许多。
“刚刚那位向导是今天负责值班的,昨晚上加班太晚,估计撑不住,睡过去了。”应长河说,“他睡觉不要紧,但是睡了之后如果做了好梦,他的精神体就会不受控制地窜出来,并且到处乱跑。那玩意儿还能分裂,上个月一群中小型蜘蛛跑到了主馆,我差点被撤职。”
章晓想了想,问道:“他是向导,为什么需要戴抑制环?”
应长河停了脚步,回头擦擦他额角:“这次没出汗?”
“我只对哨兵的精神体有反应,向导的精神体我不怕。就像刚刚在会议室一样,我一靠近哨兵的精神体就动不了了。”章晓说,“对不起啊我真的是个废柴,你别要我了。”
“一般是什么反应?”应长河问,“除了出汗抖之外,会严重到痉挛吗?有性反应吗?”
“没出现过性反应,但是最严重的时候是一边呕吐一边晕过去了。”
应长河:“……呕吐???”
章晓:“那个哨兵的精神体是三米长的某种软体……”
应长河立刻打断:“好了不用说了。”
他冷静片刻,把脑中浮现的“某种软体……”的影像驱逐出去,扭头笑眯眯说:“回到你刚刚的问题上吧。因为原一苇的精神体**性很强,同时不太好控制,我们这里要戴抑制环的向导也只有他一个了。还有什么别的想问吗?你现在还不是我们的员工,所以你只能再问一个问题。”
章晓:“……检讨真的有三万字吗?”
应长河:“三万四千字,引经据典,十分精彩,表在上个月的内部刊物上,我一会儿找给你看。对了,还有两百块钱稿费……”
章晓:“如果你这个什么委员会要了我,以后说不定常常都要写这种检讨。”
应长河没出声,只揉了揉他的头顶。
“章晓,你不用担心,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导师是我老友,他早就跟我说过你了。”应长河低声说,“世界上没有比我们这里更适合你的地方了。”
章晓心中忐忑,但莫名有点儿感动,挠挠下巴,不吭声了。
应长河一直带他走到通道尽头,拐了个弯继续往下。两人一路过来,虽然通道两侧遍布房间,房间上还贴着“采购股”“后勤股”“宣传股”甚至“五代十国文物复原协作组”“危险等级品仓库”“国家时间管理局驻北京办事处”等标牌,但无一例外都门窗紧闭,没有一丝人气。
“文管委就你,还有刚刚的蜘蛛侠两个人吗?”章晓问。
“不止,但因为我们的核心器械损坏了,现在无法工作,所以大家都休假了。”应长河带他走上一道阶梯,“你的工作就是维护这个核心器械。”
章晓头更大了:“应主任,我是文科生。”
应长河已经走到了阶梯尽头,把手掌按在眼前的白墙上。
“章晓,你知道陈氏仪么?”
掌纹识别仪亮起了绿灯,随后瞳孔识别器也亮起了绿灯。白墙缓慢裂开,现出中间一个不算大的房间。房间中央有一台黑魆魆的机器,上头有两盏红灯亮着。
凡是参加过高考的人,不会有谁不知道陈氏仪。
语文课本上那篇《陈氏仪》是每年必考的重点,甚至每年的语文、历史、物理和政治试卷上都会有至少十分的题与之相关。因为每年都考,所以陈氏仪成为了一个必背的考点。
章晓自然也是记得的,他考试的那年,话题作文的材料就是陈正和与他的陈氏仪。
研制和开陈氏仪的是一个约一百多位研究者的团队,而团队的核心是中科院院士陈正和教授。陈正和团队完成陈氏仪之后,经过了短暂的几次试验,随后立刻将陈氏仪封存起来,连同几次试验的结果一并交给了国家。
课文中只提到陈氏仪是一个用生物能驱动的机器,可以制造微型虫洞并实现难度不大的时空穿梭活动,因为它从没有机会投入实践,所以实用性成果未能得到证实。让陈氏仪成为o世纪国内最为轰动的科学新闻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它本身的噱头:时空穿梭。
陈氏仪本身是个很有名的概念,但陈氏仪的形态、具体作用都非常神秘,在明面上找不到任何正经讨论的文献。章晓还在国图的各大数据库里搜索过,完全没有任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