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
聽上去還挺有道理的,是怎麼回事?
天?幕雖然沒直接罵他?,可話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惋惜語氣,讓嬴政都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傻白。
其他?的帝王聽到這裡,也有些了悟了,是哈,即便是真有了仙丹,以那些方士的性子,不會先自己用麼?即便是他?們找再多的說辭也理由,也沒辦法?支撐他?們無私地將?能讓人長生的仙丹,先給皇帝啊。
【所以啊,這個世界上最顛簸不破的道理是,真能賺到大錢的人,不會把自己賺錢的門路隨便往外嚷嚷出去;同樣的道理,真有辦法?搞到長生藥的人,也不會跑去跟皇帝說,而?是會自己躲起來悄悄搞。所以反詐是幾?千年都要做的事哈,連嬴政這等聰明人都被矇騙了,難道諸位自認比嬴政還有聰明?】
【接下?來,就要討論一下?,關於「暴秦」的問題。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千百年來,都歸因於「暴,政」二字。如今隨著咱們國家的強大,大家對統一的認可,所以對於兩千年前一統華夏的始皇帝,也生出了更多的認同感來,再聽到「暴秦」「暴,政」之?類的字眼的時候,也會生出一些懷疑,甚至情感上有點難以接受,那麼好的老祖宗,怎麼可能會實施□□呢?】
【接下?來,主播就大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解析一下?「暴,政」的緣由,看?大家能不能更接受一些。先「暴,政」是有歷史前因的,大家都學過「商鞅變法?」,這一部分還是戰國歷史部分的重點考點,因為它確實是促進了秦國國力的大大提升,是一個歷史性的起點。商鞅的變法?措施,很符合法?家的風格,法?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君權法?治」「依法?治國」,這裡的法?不是咱們今天?所說的法?律的法?,而?是指統治階級制定的規則。而?且十分強調執行力度,所以才有徙木立信的故事。】
【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呢,又是個很大的話題,所以這裡就不深入解釋了,總之?呢,相對於更為溫和的以「仁」為思想核心的儒家,法?家就會顯得嚴苛許多,不講情面許多。對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制定明確的制度要求,然後?都嚴格執行,這一套聽起來,就會覺得十分有戰力,舉一國之?力去做一件事就很容易做到,這種狀態適合什麼時候呢?沒錯,適合戰時狀態,將?資源和人力都由國家統一調配,有限的資源先保證最緊要的所需,國家戰力自然就能強大起來,所以秦在七國之?戰中,能笑到最後?。】
【可是,問題在於,秦完成了統一後?,就進入到了一個?的階段,就不再是戰時狀態了。這個時候,全國上下?,特別?是老百姓們,很想能夠鬆懈一下?,能夠安安穩穩舒舒服服地過一下?日子。之?前一直支撐著國家對外打仗,不就是等著這一天?麼?】
【可是法?家思想為主導的秦朝,沒能跟上這種轉變,在賦稅、徭役、兵役等事情上,依舊保持著法?家為指導思想的做法?,依舊將?萬民當?做工具人了,所以到現在,人們依舊還在說,秦朝時,又是修馳道,又是修長城,還要修阿房宮和秦王陵墓之?類的,導致徭役兵役都十分繁重,這些都是秦「暴,政」的體現。】
【其實嬴政做這些事的時候,也注意到了對民力的使用,不能過度,對貧民和無產者,他?幾?乎沒怎麼徵調動用過,因為他?意識到了這種人因為窮,也沒有後?顧之?憂,所以若真的將?他?們逼急了,可能就真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破罐子破摔了,直接拼上命干一場。可是到了秦二世胡亥時,他?就沒有嬴政這種意識,真正做到了橫徵暴斂,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將?「暴,政」推行到了極致。】
【仔細分析和甄別?一些史料就會發現,「暴秦」是真的,但不是在始皇帝時期,而?是在二世當?政時,而?始皇帝因名聲太大,且二世又是趕的嬴政在位時動工的那些工程的進度,所以「暴,政」的帽子,就無形中戴在了始皇帝的頭上。法?家的體系,本不適宜已經結束了戰爭,應當?安享和平,一心發展的秦朝,始皇帝當?政時,還能平衡一下?不合時宜的法?家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但二世胡亥這種人,根本做不到始皇帝那麼精妙的操作,秦二世而?亡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秦沒怎麼意識到法?家思想的問題,也可以理解,畢竟春秋與戰國的時間跨度達到了五百多年,歷史是有慣性的,經歷了幾?百年動亂的大地,一時之?間突然安寧了下?來,制度跟不上這樣的現實變化,也很正常,所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才十分可貴。】
這一段話,信息量實在是太大,讓秦國的公卿們,都忍不住安靜了下?來,細細思量著天?幕話中的意思。
按照天?幕的意思,秦亡確實是因為「暴,政」,而?「暴,政」的源頭,就是秦國堅持了一百多年的商鞅確立的法?度,是出了問題的,是不適合秦一統六國以後?的發展的。始皇帝在位時,反而?是壓制住了這種矛盾,所以秦朝才安穩了一些年,但始皇帝一去世,無人能處理這種複雜的局面,胡亥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加深矛盾,讓秦更快地分崩離析……
這時,許多公卿看?胡亥的神?情,就顯得有些不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