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段,陶应见得多了。
穿越之后也用得多了,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奇怪。
甚至早在陶应的意料之中。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份圣旨可以帮陶应解决不少问题:
先是,天子下旨将刘备骂成了罪大恶极的宗室之贼。这几乎是彻底断了刘备复起的机会。
然后是承认了陶应起这场战正义性。
最后,是给陶应升爵升官,陶应手下的官吏也一并由朝廷背书,从此名正言顺。
这么多好处砸下来,意思也就是让陶应不要再提夏侯渊夺取宛城之事。
陶应也没有再提宛城之事。
曹操不占据宛城,就不敢与袁绍开战,所以,让曹操占据宛城,实际上更符合陶应的利益。
随后,双方又在一起讨论了一番共同对付袁绍的问题,陶应就亲自将皇甫郦送出辕门,让他回许昌向曹操复命。
……
而另一方面,几乎是陶应在与皇甫郦谈判的同时。由秣陵派出的使者张纮,也到达了袁绍的邺城。
陶浪子干的是两面三刀之事!
张纮见到袁绍之后,便毫不客气的说道:“袁家四世三公,祖德留芳,信义着于天下,得天下见贤思齐者景从,才有了门生故吏遍天下之盛况。
然,今日见之,却实在让人失望!
先有袁氏不肖子袁术,不顾汉室恩义,妄称九五之尊。今又有大将军袁绍,背信弃义,食言而肥。袁氏数百年的贤良名声,时至今日,已荡然无存矣!”
这种话,也就敢跟袁绍说说。
若是敢跟曹操这么说话,恐怕早就被拉出去砍了。名士边让之死,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但是,袁绍还就吃这一套。
因为张纮是天下名士。被名士不痛不痒地骂几句,袁绍并不会表现出很生气。反而假装礼贤下士的样子,问道:“子纲何出此言?”
张纮装出一副气愤的样子道:“此前,大将军与吾家主公曾有约定共伐曹操,而吾家主公提出的条件是……大将军不得攻打公孙瓒。为何在吾主与刘备作战之时,大将军却动对公孙瓒的战争?”
“公孙瓒乃本将肘腋之患,本将不得不攻也。”袁绍道。
“可这也是吾主与大将军和谈乃至结盟的条件!”
张纮寸步不让:“大将军势大,骠骑将军府中幕僚属吏,皆劝吾家主公采纳……“两弱结盟以抗最强”的策略,进言吾家主公联合曹操共同对付大将军您。
但是,吾家主公恼恨曹操屠杀徐州,逼得陶老主公引狼入室,最后为刘备所害。认为老主公之死、徐州之失,都与曹操脱不了干系!
因此,才力排众议,欲联合大将军共伐曹操。
但是,吾家主公又担心大将军势大,怕灭了曹操之后大将军你会对吾家主公不利,故尔才提出不可攻打公孙瓒这一条件。想利用公孙瓒来制衡你袁本初!
此乃吾家主公的自保之策也,没有这条自保之策,又怎么敢放心地跟强大的大将军您结盟呢?”
袁绍沉默良久。
终于对左右说道:“传讯给张合、高览,让他们从渔阳退兵!”
随后,便让人将张纮送回驿馆。
待张纮走后,袁绍又再传令召集幕僚开会,共议与曹操开战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