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这个数字,不光是朱翊钧、朱由校,就连李如桢也知道事情不对劲。
要知道大明朝的朝贡,完全是赔本的买卖,按照来的人数给赏钱,他们也可以借朝贡的机会到大明购买一些货物。
之前有不少的朝贡国,一年来好几次,后来朝廷规定了朝贡的次数和人数。
一般来说藩属国人数少一些,不过对于努尔哈赤这种还领着大明官职的人来说,人数会多一些。
比如万历三十六年他们来了357人,朝廷赏赐了两万七千两白银,平均每人75两。
这些钱足够他们每人购买1oo来石大米,一石可是15o斤左右,要知道明朝一斤是6oo克。
这么算来,每人得到的赏银能买后世斤粮食,要是按照一个人一天吃两斤计算,够25个人吃一年。
也就是说,他们3oo多人来进贡一次,足够近万人吃一年的粮食。这还不算他们带来土特产除了进贡之外,还能卖些钱。
稳赚不赔的买卖,他们居然一下子不愿意做了,要说这其中没有猫腻,谁都不信。
“李如桢,你先回去吧。”
朱翊钧开口对李如桢说道。
“臣,告退!”
李如桢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立刻派你的人去查到底怎么回事,另外让锦衣卫也派人前往辽东,除了努尔哈赤,朕要知道其他女真各部的情况,还有辽东的官场也要给朕好好查,要多派些人!”
朱翊钧对卢受吩咐道。
“奴婢遵旨!”
卢受立刻应道。
“现在就去办,让他们即可出快马兼程,另外派人盯住李如桢,如果有他那里去往辽东的信使,出关之后,格杀勿论!”
朱翊钧又补充了一句。
“奴婢这就去办!”
卢受知道了朱翊钧的意思,李如桢的老爹李成梁在辽东三十年,努尔哈赤一直被李成梁当做养子培养。
皇帝这是怕李如桢向辽东通风报信。
对于万历皇帝的处置,朱由校觉得他想的很周全。
“希望是朕多虑了。”
朱翊钧背靠在龙椅上,缓缓的说了一句。
多虑是不可能多虑的,去年正月努尔哈赤就建国称大汗,国号金,年号天命!
朱由校现在希望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够给力,能够查出一些东西来,这样也能让大明早点作些准备。
此刻朱翊钧想的却是,一旦努尔哈赤真的有什么异动,该如何处理。
仔细想想现在能用的统兵之人,思来想去,只有一个杨镐,杨镐六十多岁,身为文官倒也没什么问题,可武将用谁?
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这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之前用的一直顺手,现在赋闲在家的、刘綎今年六十,同样赋闲在家的马林也是六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