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之后,最有资格成为储君的,乃是皇四子朱和圳,因为他也是颜皇后所生,是嫡次子。
即便四皇子现在现在什么也不是,既不是郡王,也不是亲王,但依然占据储君继承的第一顺位。
于是,推举四皇子的奏疏,雪片般的飞向内和乾清宫。
隆武帝不应。
有人推测圣心,认为隆武帝的期望还是在二皇子辽王的身上。
……
第一封推荐辽王为储君的奏疏,出现了。
——大明一直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一个嫡,一个长,确定了继承的顺位,而辽王是庶出,除非是没有嫡子,然后才可能轮到他,但现在还有四皇子六皇子两个嫡子在呢,怎么也轮不到辽王。
上疏的工部郎中夏维被叱为奸臣。
都察院。
御史们借着“质询”的机会,轮番上台,将夏维好一阵的谩骂,直骂的夏维差点当场晕过去。
……
隆武帝还是不应,也没有惩罚夏维。
有人暗中劝辽王,说,大位不以智取,陛下虽然不吭气,但却不像是同意,两位嫡子又仍在,殿下你应该约束夏维等人,谨小慎微,以待天时,才是上策啊。
辽王不听。
于是,更多的推荐辽王的奏疏出现了。
同时的,反对辽王为储君的奏疏,也开始大幅增加。
朝堂上,迅形成了两派,四皇子派以绝对的优势,占据道义的高度,碾压辽王派。
毕竟,大明嫡长继承是多少年的祖制,早已经是深入人心,不是一个辽王可以挑战的。
……
乾清宫。
隆武帝朱慈烺正在给诸皇子讲课,今日讲的是“法”。
不同于真正的律法老师,朱慈烺没有直接传授法律知识,讲解法律条文,而是假设了一些局面,令诸位皇子就自身的理解,作出回答。
辽王朱和增一如既往的聪明,他的回答,谨慎又得体,蒙王朱和圻大大咧咧,对律法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四皇子朱和圳比较死板,只是念了一遍法律的条文,并没有太多个人的理解。
在四皇子回答之时,辽王朱和增十分注意的倾听。
——太子之位悬空,他和四皇子互为竞争者,表面上虽然还是兄友弟恭,但私下里的争夺,却早已经是开始了,某种意义上讲,这甚至由不得他们自己,他们身边的人,各方利益,早已经围绕他们两人在下赌注了,他们不从也没有办法。
抬轿的人已经将你抬上去坐了,你还能下轿不成?或者说,你想要下轿,他们也是不愿意的。
五皇子在军中磨练,不在京师。
轮到刚刚大学堂毕业,即将去往讲武堂磨练的六皇子朱和坤之时,他站起来,斟酌了一下,有点羞涩地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以律法而言,就刚才之事,应该践行一句话,那就是,王在法下!”
……
“王在法下?”
此言一出,其他几个皇子都是吃了一惊。
自古以来,除了上天,就是皇帝最大,诸般法律,也都是给臣子百姓们制定的,没有一条能约束到皇帝,因为皇帝的圣旨,就是最大的法,就是不可触碰的天。
可以让一人生,也可以让一人死,在皇帝的圣旨面前,没有什么法律是可以阻挡的。
历朝历代,每一个统治者,都是竭尽全力的维持这种至高权力的存在,包括他们这些朱明皇子。
因为只有维持皇权的至高无上,他们才能统治天下,才能坐在高高的万人之上。
但现在,朱和坤居然说,王在法下!
也就是说,王的权力,是不能过法律的,如果王权和法权出了冲突,王权是要听命于法权的。而法权是控制在文官手中的,这岂不是说,皇帝要听从于文官?上变成下,下变成了上,天地颠倒了吗?
这怎么可以?
……
朱慈烺静静的望着六皇子,心中却是惊喜,他没有想到,几个皇子之中,六皇子是第一个悟出这个道理的人。
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能否跳脱皇家身份,放弃自私自念,用平等、平和,律己,前的目光看待帝王和法律的关系,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皇权,而是赋予皇权的生命。
只有王在法下,所有人都有一套行事的清楚规矩和准则,连皇帝也不能例外,如此,才能跳出封建王朝灭亡的轮回……
“六弟说的不对!”
有皇子站起来反对,却是四皇子朱和圳,他扳着律法的条文:“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律法,儿臣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如果王在法下,那诸般律法都得推翻,天下岂不是要乱?”
隆武帝不置可否,目光看辽王。
辽王原本不想表态,只看老四和老六争辩,他坐收渔翁,但见父皇望来,只能站起,小心翼翼地说道:“儿臣以为,六弟所说却有些不妥,大约他是从大学堂归来,对律法有些生疏了,准他再学习即可。”
蒙王摸着下巴想不出,七皇子八皇子都还是懵懵懂懂,隆武帝也没有打算问他们,于是微微点头,示意辽王和四皇子坐下,目光再看向六皇子:“六郎,你二哥和四哥都提出质疑了,你是如何想的,说说吧。如果你不能说服朕,就像你二哥说的那样,大明律,你怕是得抄上几十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