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宅。
面对秘密来访的太子殿下,京营参将王辅臣大惊。
但不久之后,他就跪在地上,面对太子,誓效忠。
……
京师教坊司。
武襄左卫副指挥使宗福海推开最喜欢的一位名角的房间,现等在里面的,并不是美人儿,而是皇太子殿下。
喜欢名角,这是宗福海个人最大的机密,除了他最贴身的一个家仆,再没有其他人知道,每一次逍遥,都是乔装改扮,但想不到,太子殿下居然在这里等着他。
“臣,愿效死!”
和王辅臣一样,宗福海同样对现实不满,面对太子殿下开出的高官厚禄,以及思考整个计划有相当成功的可能后,宗福海跪在地上,决意相仿英宗朝的“石亨”,动夺门之门,拥太子上位!
……
京营德胜门军营,六品思想教导官汪兴,在酒楼喝酒,现有人占了自己事先定好的包厢之后,心中十分的不悦,不过当知道占了自己包厢的人,乃是太子的老师,右春坊左庶子姚启圣之后,他便释然了,乖乖的,什么也不敢说,就想要悄悄退走。
——姚启圣才华横溢,声名遍于京华,是有名的“名士”,而他只是秀才出身,在军中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熬了一个六品教官,面对姚启圣这种名士,他何敢有怨言?
不想姚启圣听说了,竟然亲自请他包厢,一劲的表示歉意,并且和他畅饮。
汪兴受宠若惊。
酒助雅兴,两人谈的甚是投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后姚启圣竟然提出,要和他结成儿女亲家。
汪兴大喜,姚启圣是名士,同时是右春坊左庶子,是太子的老师,日后太子一旦登基,前途不可限量,自己如果和他成了儿女亲家,不但是攀了高枝,而且对仕途大有帮助。
这简直是天降之喜。
回去的路上,汪兴忍不住笑出了声来。
……
乾清宫。
地面如镜。
鬓角已经斑白的隆武帝朱慈烺正望着御案,呆呆地出神。
他面前的御案上,堆积了几十份的公文,内政,外交的,军事的,他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因为内都已经做了处置,除了调动兵马、兵部和吏部事务,需要他的直接批阅和核准之外,其他事情,他根本不必过问,一切都由辅负责,若是出了什么问题,负责监督的都察院就会第一个会向辅、内和六部难,而不必等他这个皇帝。
只有僵持不能决的情况下,才会请他这个皇帝仲裁。
这是他制定的行政程序。
内负责施政,都察院负责监督施政、审查预算,但有疑问,都察院随时都可以召内员、六部堂官、大理寺官员到都察院大堂接受质询,且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的两位最高司法官的人选,需得经都察院同意。
也就是说,辅的权力,并非不可挑战,御史可以直接当面质问辅和六部尚书。
辅,即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必须以恭谨的态度,面对都察院。
皇帝陛下不直接处理内政,但对每日都察院的质询记录,却都是要仔细阅读的,从中现优秀的御史和官员,但有问题,立刻就会召见内和六部。
都察院日常质询,哪个御史质询,那个官员回答,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要记录在册,不但交予皇帝,也要交予各省督抚查阅,更要留存资料,交给世人以及后世评论。
此外,都察院每月都会开放一部分的百姓参观,只要出一两银子,就可以到都察院大堂走一遭,看御史和六部官员是如何唇枪舌剑的?
只不过只能看,不能说,如果出言扰乱,就会被乱棍打出都察院,并且永不能参与。
但有重大政策,内还需要召集京师各大报纸,向他们阐述,并接受提问,以便让全天下的百姓尽快了解朝廷政策的利弊。
这些都是群臣反对,但隆武帝圣心独断,强力施压,最终被推行开的。
第1235章夺门之变(七)
而在“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关系重大的政策,在天下顺利推广,各地怨言渐渐平息之后,原本一直被他故意打压的都察院,又重被他重视,并逐渐放开了束缚。
都察院扩编,京师都察院的御史数量,从四五十人,一下扩展到了三百多人,都察院大堂,扩大了两倍多,一次可以容纳五六百人,御史的人选,不再是从进进士和优秀县官中摘取,而是采用籍贯论,各省固定名额,以人口论定,如浙江十一人,山西九人,青海六人。
青海的六人,是为最少的必须保证,只要是省,那怕只有万人,也需有六个名额。
过去,御史基本都是进士出身,但现在改制之后,像青海省台湾省缅甸区,每年会试能考中进士的都是极个别,甚至是无有一人,因此,隆武帝决断,各省代表的御史,皆从各省乡试的举人之中擢取,如此,就不用担心御史空置的问题了。
过去,大明朝堂有南党,北党,浙党,楚党,以籍贯形成乡党,党同伐异,独领风骚,但改制之后,乡党公开透明,各省御史先要为自己省份争取权益,但因为各省都有代表,没有谁是孤单一人,形成制衡,各方利益最后也都可以平衡。
如此,都察院对辅和内的监督力道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