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是最后的决战之所,如果胜了,大清就可以延续,原本就战前谋划来看,在加入喀尔喀蒙古之后,大清原本是有相当胜机的,但可惜啊,明军“龟缩不出”,躲在深沟硬寨之后,坚不出战,用粮草和恶劣的天气,最终将大清的胜机,一点一点的磨去了。
无奈,痛惜,愧疚,同时也参杂着一些对未来的惶恐。
锦州之后,大清又可以在哪里挽回颓势呢?
“十二哥,对不住了……”
多尔衮唯一觉得对不住的,就是依然死守锦州的阿济格。他知道,阿济格和城中的数万将士,已经是没有了生路,不是投降,就是饿死……
上午,建虏兵马小队继续撤退。
中午。
“报~~~”
马蹄声急促,一匹探骑急急而来,马上骑士在角楼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在角楼前,大声报道:“主子,豫贝勒已经率兵撤回来了!”
“好!”
多尔衮心中一喜,又一块石头落了地,快步下了角楼,亲自去迎接。
……
已经是二月初,天气转暖,冰渐渐开,大军行军之中,两翼的骑兵从原野里奔过,踏起旧雪,和着泥,不见黄尘,只见马蹄和倥偬。
千骑之中,一骑冲在最前,滚滚而来。
身后跟着几十骑护卫白甲兵。
却是多铎。
“十四哥,你不救锦州,不救老十二了吗?他可是我们的亲哥哥啊!”
驰到面前,勒住战马,不等喘过气,多铎就用马鞭指着锦州的方向,眼睛红的质问。
多尔衮无言以对。
多铎狠狠瞪着他,像是要把胸中的郁闷和不甘都瞪出来,又似乎是要违抗军令,不过最终,他还是痛苦的嚎了一声,将手中的马鞭狠狠掷在地上,然后不理多尔衮,拨马从多尔衮身边走过,陌生人一般的往东面而去。
多尔衮脸色苍白,叹一声,轻轻催马,跟在多铎身后,返回大营。
……
多铎来到,意味着主力大军已经汇合,多尔衮已经可以放心的撤退了,当然了,所谓的放心只是撤退计划有个不错的开头,后续仍然需要小心——留在营中的士兵要继续鼓噪,多放炮火,假装要总攻,以迷惑明军,令明军守在壕沟后,动也不敢动,同时多派探骑,严密监视明军动态。
“报主子,裕郡王、禧郡王他们已经到大凌河了,途中没有现任何异常。而谭泰和拜音图更已经是越过大凌河,兵分两路,分别往复州和凤凰城而去了!”
苏克萨哈报。
大凌河距离锦州七十余里,先行撤退的裕郡王硕塞,禧郡王罗洛浑以及谭泰和拜音图都是轻装,他们今日凌晨出,现在已经到了大凌河,现在,谭泰和拜音图离开,裕郡王硕塞,禧郡王罗洛浑驻兵大凌河,接应后续的主力大军。
“嗯。”
多尔衮点头,目光望着眼前的辽西地图,似叹息,似坚毅地说道:“我们也撤吧。”
……
一个时辰后,多尔衮悄悄离开了大营,最后望了一眼锦州的方向,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身边,礼亲王代善,大小宗室几十人,洪承畴范文程祖可法,满汉八旗各旗都统将领,蒙古将领,一一簇拥。
豫贝勒多铎不愿意和他们同行,故意落在后方。
至于肃亲王豪格,因为担心他扰乱撤军计划,动摇军心,多尔衮下令将他禁闭,交由詹岱和河洛会等人严密看管,已经先行撤退了。
……
不同于来时的万马奔腾,旌旗飘扬,撤退之时,未免惊动明军,各部都是偃旗息鼓,牵马静行,这一来,众人的心情就更是沮丧,失败的气氛好像更强烈。
多尔衮看着皱眉,但却也无计可施。
临近黄昏,多尔衮和中军大队行出二十里,即将抵达小凌河,整个后撤的队伍,从辎重到骡马,连绵不断,急急而行,从大凌河一直延续到锦州大营,看起来一切顺利之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多尔衮心里却是渐渐不安了起来——因为实在是太顺利了,顺利的让人吃惊,难道孙传庭忽然犯了糊涂,放松了对前线的侦查和控制?又或者,孙传庭根本无意进取,只想着拿下锦州即可?
“哒哒哒哒~~~”
忽然,马蹄声急促,一个白甲兵忽然从后面策马追了上来,到了多尔衮面前,急慌慌的报道:“主子,不好了,鳌拜派人急报,说明军兵分三路,土默特骑兵一路,吴三桂姜镶一路,虎大威佟翰邦一路,分别率领精锐骑兵,忽然冲出了营寨,向我大营起了猛攻!”
众人都是惊,心里同时意识到,坏了,大军的撤退已经被明人现了,不然明军不会转守为攻,主动起攻击。
多尔衮却是镇定,这本就在他的预料中,点头问道:“札萨克图汗呢?”
“札萨克图汗亲自带兵,正在和明军激战。”白甲兵报告。
多尔衮愣了一下,急急问:“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札萨克图汗亲自带兵,正在和明军激战。”白甲兵不知道自己哪里回答错了,小心翼翼的又重复了一遍。
多尔衮的脸色却是一下就变了。
洪承畴的脸色也跟着变了,众人之中,或许只有他明白了多尔衮此刻的担心。
代善不明白所以,以为多尔衮在担心札萨克图汗挡不住明军,于是劝慰地说道:“札萨克图汗有四万骑,又有鳌拜,明军突不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