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府。
朱慈烺写完了最后一个字,放下了。
“殿下,你真的不再想想了吗?”
右庶子瞿式耜站在他面前,一脸无奈和忧虑。
朱慈烺捧起面前奏疏,最后检查了一遍,脸色凝重地说道:“守孝是大义,但剿灭流贼,令国家归于太平,国泰民安,更是大义。身为太子,我责无旁贷。”
瞿式耜长叹一声,苦笑地说道:“大明以孝治天下,国丧期间,陛下和朝臣,怕是绝不会同意殿下带兵出京,南下平贼的!”
“马士英不足用,孙传庭不可轻动。”
朱慈烺目光沉沉:“不论用谁,湖广和陕西的局面,怕都是会有巨变,因此,我不得不提醒陛下,再者,我大明并非没有夺情的先例。过去有张居正,不远有杨嗣昌,卢象升亦戴孝出征,臣子可以夺情,太子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第838章太子夺情
夺情,就是放弃“丁忧”和守孝,继续为朝廷做事,张居正为辅,杨嗣昌为兵部尚书之时,就都生过这种情况,不过却也都在朝堂掀起了轩然大波,如今太子殿下夺情,恐怕就更是惊天动地了。
“立刻派人送进宫中。”
朱慈烺将奏疏合起,交给唐亮。
“是。”
唐亮接了奏疏,急急去办。
瞿式耜知道劝不住,只能一脸愁容,他能想象到,太子这封奏疏,一被送到御前,就会掀起轩然大波,过去不管张居正或者是杨嗣昌,他们的夺情,都是被动,由皇帝下旨,要他们继续工作,为朝廷分忧的,但太子殿下这一次却是主动。
明中前期以前,内六部重臣夺情,是很普通的事情,永乐到成化年,内中枢十人丁忧,十人全部被夺情,但成化皇帝之后,守制风气趋于严谨,夺情官员极易受到言官攻击,为人所诟病。
万历时,因为辅张居正被夺情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久久不能平息,甚至演变成了党争,从那之后,夺情继续为官之事,大幅减少。崇祯九年,建虏入塞,兵部尚书张凤翼失职,畏罪自杀。崇祯帝环顾群臣,竟没有一个通晓军事的,遂想起前任宣大总督、丁忧在家的杨嗣昌。
为免被内和言官掣肘,崇祯帝不经过吏部与内的会推,径直由自己下旨,以“夺情起复”的形式和“木已成舟”的方式,命令正在为父杨鹤守孝的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
即便如此,却仍然遭到了黄道周,御史成勇,修撰刘同升等人的弹劾,其中尤其以黄道周最为激烈,惹的崇祯帝大怒,罢了黄道周的官。
两次夺情,两次激烈,现在黄道周为詹事府詹事,他最为坚持“纲常”。太子夺情,亲自领兵,南下平贼之事,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马世奇也一样,也因此,太子才没有找他们两人,而是找来了右庶子瞿式耜商议。
就心里来说,瞿式耜也是不同意的,只不过他没有黄道周和马世奇那么激烈,在听完太子殿下对湖广忧心忡忡的分析,以及孙传庭和马士英都不可为湖广总督的原因之后,他渐渐有所接受,愿意为太子殿下润色奏疏,不过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还想要劝说太子殿下改变主意。
太子为天下人的表率,绝不可轻易放弃守孝和丁忧。
但太子意志坚定。
另外,瞿式耜也明白太子的苦心,如果太子自己不主动上疏,满朝文武怕是没有一人敢提出,让太子夺情的。
太子为君,百官为臣,只有君上令臣子夺情,岂有反过来的道理?
如果太子什么也不做,湖广总督不是孙传庭就是马士英,照太子殿下所说,湖广和陕西的形势都可能变的糟糕,相比夺情可能引起的哗然,太子殿下更看重实际的利益,也就是湖广和陕西的稳定。
因此,太子这个奏疏,是非上不可。
“如果并未如殿下所料,陛下不用孙传庭和马士英,亦不用殿下呢?”
瞿式耜拱手。
朱慈烺站起身,走到窗户,负手望着窗外已经快要春暖花开的风景,声音坚定地说道:“那我就进宫,亲自到殿前,向陛下说明个中利害。”
瞿式耜眼有哀伤,从太子殿下最后略带哽咽的声音他已经知道,太子殿下又想起吴甡了……
乾清宫。
争论仍在进行中。
对湖广局势,对湖广总督的继任人选,殿中重臣分成了三派,一派支持马士英,一派支持孙传庭,另一派则是中立。
争吵之中,难有结论。
崇祯帝难以拿定主意,因为他清楚知道,湖广总督之位,至关重要,能不能平定张献忠,还湖广安宁,关键就在这个总督,如果所用非人,照张献忠现在的猖獗情势,湖广乃至整个南直隶都必将大乱……
脚步声响,内监秦方忽然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份刚刚送到的奏疏,一般来说,奏疏都是先通过通政使司,再到司礼监,最后才到崇祯帝的御前,但这是常态,内五辅的奏疏,是完全可以不通过通政使司和司礼监,直接送呈皇帝御览的,而除了内五辅,还有一人有这样的权力,那就是太子。
王承恩接了秦方的奏疏,呈到了崇祯帝面前。
崇祯帝打开了看,看完之后,他脸色勃然大变,
正在争吵的殿中群臣都是吃了一惊,相互一看,心说难道湖广又有变化,朝廷吃了败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