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有什么想法不仅有相权在牵制,就连台谏也会插上一脚,造成政令难统一,各自为政却又相互牵制,在内耗中而丧失施政效率。
眼下的大宋可以说已经是皇权至上,无可争辩。
“礼部可拟好策论题目?”
赵构见殿试大的方略已经讨论完毕,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策论既然是重点考核的内容,那么策论的题目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礼部已经拟好三个策论之题,还请官家定夺!”
礼部尚书刘大中连忙将拟好的策论题目双手奉上。
赵构细细的看着,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偶露笑容,时而陷入沉思。
他看完三个策论题目,心中还是颇为认可,毕竟还算是各有个的特色。
策论的题目大意是题一为力战与议和之间如何取舍?
题二为革新变法取之于民还是取之于商?
题三为以眼下之基如何成就大宋中兴?
“此三题各有各好。题一乃是问大宋今后展之方向。题二乃是资国之财出处之问题。题三朕以为题三甚为精妙,既无任何引导,又有不受限制,可让举子自由挥。若无站位于朝堂之上,恐难答好此题!”赵构缓缓的说道。
不得不说礼部提出的三个题目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有的是对于展方向的讨论,有的是对于赋税对象的问题,有的则是需要站位很高去解答的朝政题目。
但对于赵构而言,题目三显然更加能够考验举子们的格局和远见,也更加能考验举子们各个方面综合运用的能力。
“朕以为题三更妙,诸位爱卿可传阅参看,有何建言不必介怀!”
赵构此时不能摆出一言堂的风格,虽然他要强调皇权至上,但作为明君还得要懂得广纳建言。
众人拿着策论题目一一传阅,相互之间小声的讨论起来。
“进士乃是为国取士,乃是国之栋梁,自然应以朝堂政务为要。臣以为题三更能体现举子对于朝堂政务之思考。”
赵鼎看完迅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赵鼎不愧为执掌政事的丞相,看问题都是从朝臣培养的角度去看,自然也就更能接近与官家的站位。
“题三着重于基和兴二字,用此时之基创彼时之兴。举子若懂得眼下我朝有哪些基础,自然能够明白怎么施用,那么创将来之兴亦不在话下。”
李光也说出了自己对几个题目的理解。
对于举子而言,如果对大宋各方面了解不够深刻,自然不知有哪些基础和资源可用。
如果不懂得运用资源和基础,那么就无法创建中兴的局面。
李光的对题目的理解既要求举子有对大宋的认识,还要有强有力的方法,只有认识和方法二者兼而有之,才能破题。
“臣附议,赵相与李相皆理解深刻题目应有之义,臣亦觉得题三为最佳!”礼部尚书刘大中说道。
对于出题官而言,只能是随口附和而已。
“既然诸位爱卿都无异议,刘卿就按题三定为殿试之题!省试脱颖而出的贡士有多少人?可有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