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琇笑著謝過,又問:「這兩位名醫便是要來指點種藥的嗎?不知幾時能往我們武安縣去?」
沈漣不由笑道:「你如今已升官不在武安縣了,卻依舊惦記著為武安百姓謀些營生,這才真箇是心繫百姓!」
又道:「你且放心,瑞哥兒早有安排,待安頓好了安陽這邊的事宜,是要彰德府這幾縣都要看看的。」
沈漣此番請這兩位名醫,既是來幫著趙王府建醫學院的,也是要看一看河南藥草現狀,好經營河南藥草產業的。
實際上,河南懷慶府的懷地黃、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這四大懷藥,早在漢代《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早已是天下聞名了。
而彰德府本身也盛產藥草,武安地區有大量的蒼朮、葛蒲、何烏,林縣盛產黨參、連翹、黃芩,府城安陽也出產薄荷、天花粉、冬花等等,資源非常豐富。
在沈瑞前世的明清時期,河南彰德府山神廟廟會就是赫赫有名的藥材交易市場。
此番在彰德府,沈瑞便想主打這藥草產業,擬將那藥材市場提早搭建起來。
周遭諸府縣的藥材匯聚一處,產量大品種全,可讓南北藥材商人一次性買齊全,且又有懷藥的名氣,不愁沒銷路。
待立穩了牌子,南來北往的客商多了,必然會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快發展。
沈瑞準備把彰德府打造成標杆樣板,一如當初登州府那樣,從而推動整個河南發展。
當然,糧食才是根基。
沈瑞也沒指望那些賣藥的商人們會自主自動的運糧食過來。
他也不會放棄本地糧食種植,畢竟,將河南打造成產糧大省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他已是叫秦家將福建送過來一些海外種子帶來河南試種看看,頭一批試驗田便是在臨漳縣籍沒的那些靠近漳水、土地肥沃的王府田莊。
下大力氣支持李鐩的水利灌溉工程,向邊關幾處馬市打招呼購買更多的耕牛,推廣朱子社倉保證耕牛與勞力合理使用,依照山東舊例設「專家」給予重賞以推廣的種植法,可謂是多管齊下,大力鼓勵耕種。
這些規劃,沈瑞也與沈琇提過一二。
沈琇原就有造福一方的心,如今更是幹勁十足。
此時與沈漣說起推廣藥草種植來也頭頭是道,顯見也是做足了功課的。
沈漣見他如此幹練,也是歡喜,只盼早日能完成沈瑞這番「大計劃」。
兩人聊著,不免提及武安縣種種,也就免不了提到董雙。
沈瑞給沈漣的書信里自不會詳細八卦什麼董雙經歷,只提了一句沈琇已與董雙成親罷了。
沈漣對於沈琇和董雙怎麼走到一塊的並不知情。
因沈漣到底是董家親戚,沈琇便提了提董雙的遭遇,又禮貌性的打聽了一下董舉人一家近況。
沈漣自不會提淑姐兒,只能道一切尚好。
心下不由嘆息,若是當年董舉人還在松江,斷不會讓寡嫂侄子逼迫侄女至那般境地,只可惜彼時董家已搬去福建,山高水遠,又如何顧得上。
但,若董雙沒有那番遭遇,如今怕也不會與沈琇這樁姻緣。
看著沈琇說起董雙在守城期間的種種事跡,面上滿滿是驕傲自豪,沈漣也是發自內心的為他們歡喜。
不由感嘆,冥冥中,自有定數。
如今,未嘗不好。
在沈漣與趙王府就建醫學堂、工程學堂協商時,沈瑞正在衛輝府城準備離開。
實際上他早該離開了,他是希望能在年前趕到開封府的。
只是在衛輝府推動清丈田畝比他想像的要麻煩一些。
因為封地在衛輝府的汝王,稱病拒絕見客。
汝王是憲廟十一子,與益王、衡王、皆德妃張氏所出。益王、衡王年長,早早便出宮就藩,一個在江西,一個在山東。
汝王年幼,當時被養在周太皇太后宮中,直到弘治十四年就藩衛輝。
當年曾有流言,說什麼孝廟子嗣不豐,周太皇太后宮中養著汝王、涇王、榮王、申王等幾位「小皇弟」,就是備萬一之用。
這次太廟司香風波中,此流言再度興起,但已和汝王沒幹系了——因這位王爺已近而立之年,仍膝下空虛。
大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他對於朝廷諸事都顯得漠不關心。
他兄長益王雖在江西,卻和寧王沒交情,反而有不小的仇怨——寧王為了凸顯他地位不同,沒少做打壓其他宗枝之事,就在不久之前朝廷出台宗藩條例時,寧王上奏說宗枝種種不法事裡,還有益王府一樁。
寧王因這奏報得了朝廷嘉許,並有了「訓飭宗枝不法者」的資格,越發變本加厲打壓起江西其他宗藩。
益王早恨得牙根痒痒,也沒少與兄弟通信痛罵寧王。
此番寧府小公子上京,路過衛輝,自少不得拜訪汝王,汝王卻是直接稱病未見的,一個銅板盤纏也沒給。
而汝王的另一位兄長衡王,因在山東,沒少與沈瑞打交道。
初時沈瑞與德王府鬥法,衡王其實也摻了一腳。後德王府無聲無息沒了個濟寧郡王,衡王也就悄悄把那隻腳縮了回來。
雖然後來衡王府對太廟司香也有了些想法,極力打造起賢王形象,捐助醫館等等,沈瑞曾是「不計前嫌」,還幫著推動了一下,報到朝中,令衡王也得了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