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生五岁启蒙,七岁能做诗,当年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就连算命的瞎子都说他是富贵之极的命数。那些年里头,吴生父母脸上光彩的不行。哪怕是少年时代的吴生,也是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必然是蟒袍玉带紫绶金章的臣。当时无数的人家都抢着提亲,可吴生就是不肯,说什么“大丈夫功名为就不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拒绝了很多美好的姻缘。可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利,人们看他的眼光也就变了。使得他不得不接受现实,随便找了个丑女婚配……
一想到当年的壮志凌云,再看看现在的穷困落魄,已经到了须皆白的年纪,还是白丁之身。并不是因为文章做的不好,也不是因为没有通晓圣人文章的微言大义,而是考场被人给操纵了……
可以说是付出了这辈子能够付出的所有代价,却换来如此下场,诸如吴生这样的读书人,胸中的怒火腾腾而起,稍一煽动,就已不可抑制。
钱谦益也知道自己所煽动的这些人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心里也明白应该怎么样驾驭他们……
于是乎,闹学罢考的事情就生了。
辰时不到,正是进场之时,几百考生就就闹起事来。
既然有白苍苍的老童子生,也有早早就过了府试的年轻生员(通俗的来说,童生和生员还是有区别的,在明清时代,秀才和生员已经不代表具体的身份,而是一种统称,为了行文的方便,会使用这种笼统的称谓,考据当退散——作者按。),谁也说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子事情,这些人就闹腾起来。
偏偏时机也很“凑巧”,在考场之内闹起的时候,外面的读书人也纷纷而起。里应外合之下,素来为读书人所重的科考之事也就成了一出闹剧。
这些人捧着圣人的牌位,打头的几个还抬着从孔庙里搬出来的圣人像,成群结伙的在考场之外汇集之后,竟然又哭又闹的直奔五龙桥而去。
这些穿着长衫的家伙,老的有五六十岁,小的还不到弱冠的年纪,迈着读书人所特有的摇晃步伐,不知道还以为是在扭秧歌呢。
“为朝廷取士,为社稷取才之科举大事,已成哪家私务?大明朝治世垂三百年,圣人门徒凋零如斯,我辈书生已无出路,这就叩请天子圣裁去……”
闹学闹考,这还了得?大明朝几百年来,从来就没有出过这么大的事情,辛苦筹备的科考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还不让天下人笑掉了大牙?
一面派人知会朝中的学官,一面派出府衙差官去阻拦。
如此一来,这些个读书人反正闹的更凶了:“我等手无缚鸡之力,空有怨恨满腔,要打要杀就由得奸佞作祟。拼了这一腔碧血,也要正我大明乾坤……”
几百个各地来的学子,这么又是哭又是闹的,立刻就成了南都城一道别样的“景致”。看热闹的老百姓还以为是哪家有了丧殡之事呢,你看看这哭哭啼啼的样子,不是死了人要出殡是什么?
后来一看抬着的圣人像,仔细听了个清楚,才明白过来,这是闹学呢。
这几年,南都可是什么都经历过,什么样的热闹都见过了。可自打太祖洪武皇帝立国以来,就没有听说过考生闹学的事情。这一回可算是见到了,几百年不遇的热闹要是不好好的瞅瞅,以后几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老百姓天然的就好这个,一看有了大热闹看,又怎么肯错过了?一时间引的众人纷纷侧目,更有许多好事的干脆就跟在后头瞎起哄。
前边传长衫的读书人又是痛哭流涕又是大声呼喊,中间还夹杂不少子曰诗云的语句,后头是一些孩子和闲汉来回走动,怪叫和起哄驾秧子的声音更大。推推搡搡翻翻滚滚的这么一折腾,裹进来的人也就更多……
如此一来,可就真的成了大热闹。
“哎呀呀,这是唱的哪一出?”陈二疤瘌看着滚滚人流又哭又闹,还真看不明白究竟是生了什么。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读书人的事情:“去他娘的,都是一帮子吃饱饭没事儿干的穷酸。有这闲心思还不如到北边儿鼓捣点口外的货物,也能赚点儿过年的银子,就这么象女人一样的哭闹,能闹出个屁来?”
在加入赴死军以前,陈二就是南都城有名的大青皮大无赖,从来也不把读书人当什么正经的货色。自从参加了赴死军之后,愈认识到读书始终是给人使唤的料子。男子汉大丈夫,就是不能做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起码也应该想着多赚点银子,让一家子过上好日子,这么又哭又闹的岂不成了尿不上墙的女人?
因为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已无大的战事,所以营官就准了陈二疤瘌的假,准许他回家来看看。
要说陈二疤瘌的那个家,除了他自己之外就没有一个活物儿,根本就没有回来看的必要。这么大老远的赶回来,其实就是为了和三秃子三哥一家人见见面。
三秃子一家对陈二的照顾不少,不是亲人也胜似亲人了。尤其是现在的陈二已经混成了个小旗官,手里也有了点儿积蓄,对于陈二这种胸无大志的市井之徒而言,就算是飞黄腾达了。要是不回来看看,总是有种锦衣夜行的感觉。
虽然是穿着便衣儿,也感觉和这些蝇营狗苟的南都百姓有本质的不同。一种优越感油然而起:“老子陈二也是赴死军的军官了,放到哪里也是个人物儿,比你们这些人岂不是要强的多?当年你们看我不起,现在老子回来了……嘿嘿,要是大帅能打到南都来了,那才好呢,老子先净了这条街……”
大帅打南都,也就是在陈二心里想想罢了。
顺着熟的不能再熟的街道一路走来,竟然有看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其实出去还不到两年呢,但是这种感觉却是真实存在的。
以前混吃等死撒泼放刁的市井无赖比起来,现在的赴死军军官,哪怕是最低级的军官,也算是两世为人了。
连陈二自己都不敢想象自己会有这样的际遇。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天知道自己怎么就成了军官,莫非冥冥之中真有什么气运那一说?
这么一想,就是陈二也感觉自己是天然生成的英雄料子,只要跟着大帅好好干,说不准哪天就成了将帅之才呢。
陈二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可大帅的那句名言却牢牢记在内心深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时遇到几个相熟的街坊,这些乡亲一看到陈二,先是愣了一下,立刻就满面笑容的打招呼:“二子,怎么回来了?不在赴死军那边干了?”
“七婶子好,我家大帅准了我的假,我也是回来看看,过几天就要回去,军务繁忙啊,赴死军里边事情多,离了我不行。”
一说起这个,陈二疤瘌把胸脯子挺的足有半天高,肚子也腆着,膀子都尽量的架着,说话的声音也抬的老高,做出一幅大人物平易近人的样子来。
大帅准他的假期?完全就是胡扯,他这样的小旗官,在赴死军中就有两三千之多,李四哪里可能知道他这个小人物。再者说了,他这样勉强算是军官的小人物,手下就之后十一个弟兄,有什么狗屁的军务了?
不过陈二摆出来的架势确实很足,好像他就是赴死军中挑大梁的人物,赴死军要是离了他,就得耽误多大的事情一样。
这种小人物的谎言,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动机,完全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也只能唬唬七婶子这样的老太太。
“哎呀,二子都成了大将军了吧,打小儿我就看你是个有出息的。”
“大将军?还不是呢,不过也快了,快了……”
陈二的小旗官和大将军之间,还有十万八千路的路程哩,硬是把这个老太太唬的信了,又说了几乎恭维的话儿,也就走了。
这让陈二的自尊心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满足,愈坚信当年加入赴死军是这辈子最明智的选择,要不然这些老街坊能有这么敬仰的眼光?
三秃子和陈二和亲生的弟兄也差不多,根本就用不着拍门,如以前一样推门就进。
“三嫂子,我三哥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