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徐勇安排下去,宣传部的人快马加鞭很快做出宣传图,然后直接将这歌推到了第三序列推荐位。
就像徐勇预测的那样,随着推荐位上的更换,涌进这歌的人更多了,讨论的更加热烈,与此同时伴随的也有一些,刺耳的声音。
有人认为这歌堵歌词太过直白,想念你,想念你,多次重复将一种明明很美好的思念之情,却表达的过于白话,缺少了成年人那种深沉之美。
也有人认为这种曲风不太合适,一流行的曲子就安了摇滚的风格,有些不伦不类。
而这种讨论的氛围也激出了一些原本没在意这歌的音乐评论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光。
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评论人,他有着专业的素养,对于音乐的制作和词曲的编排有着极深的理解,并非其他评论人那样,只凭自己的主观感受。
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其毒舌的评论人,对于好的音乐从不隐藏赞口,甚至甘做舔狗。但对于坏的音乐,他则是绝不吝啬自己的讥讽和羞辱。
开始的时候其实没注意到这歌,但是当他一打开网站就收到了上百条的私信,都希望他评一评这歌,于是他没费什么功夫,就找到了这歌。
但一看到这个歌名,他的眉头就微微一皱。
作为一个历经了从21世纪开始到2o1o年,这1o年华语乐坛黄金的年代的人,他见过了太多的起这样名字的甜歌。
“难道这又是一这种类型的歌?”
他不太高兴。
因为这种类型的歌多了之后,他认为这就是垃圾。
同类型的歌,如果只是不断来回的重复的话,那么音乐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而华语乐坛经过前1o年的辉煌之后,已经开始有这种同质化的趋向。
但不听歌就直接评论,不是他的风格。
“希望我最后骂的不用太难听吧。”
巴光点开这歌,开始试听。
开始他的表情不动声色,他随时进入副歌,他的表情开始变化。
“哦?这倒是有点意思!”
巴光多了点兴。
然后他听到了这歌的轻rap,还有后面的三层不断的情绪堆积。
再到最后的轰然爆和在爆之后宁静的诉说。
都将这种遗憾之美迅的淋漓尽致。
巴光听完之后整个人都有些愣了,都没想到是这样的一歌,和他之前的预期截然不同。
不犹豫,他再次点开,很快又听了一遍,这一次他听到了更多的信息,可是他依旧不动声色接着再听。
连续听了四五遍,他才停下。
此时在一座公寓内,但随着电脑荧光,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坐在电脑前傻傻愣神,他就是巴光额,而在他左侧的书架上摆放着足足上千张的音乐碟片。
这是一个专业音乐人应该有的配置。
只有多听多感受才能评论。
而他愣神的原因倒不是说这歌有多么的高级多么的天籁之音,相反这歌其实很接地气,一些词汇也并不晦涩,音乐风格呢,也颇有流行意味,但就是这样让这歌变得更加的轻巧。
这在如今的音乐市场是极其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