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啊,但可不可以……不要总在她耳边提及。这样的想法在她年少的时候经常出现。
父母让她感觉贫穷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可怜,穷人家的孩子不配有零花钱,不配花一毛钱买一根辣条。
甚至连去学校的学费、伙食费、住宿费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拖到老师来催,父母再让她去跟老师说:我们家里穷……
这已经让她不想活了。
父母一直跟她说不要跟别人比较,那为什么在她长大之后,又要不停地跟她说:你看大姨家的孙女,人家都是住集体宿舍的,就你娇气就你住不了,那点工资都用来交房租了。
或者:你们表嫂的女儿每个月都给两千块钱的,你们一年到头都没有一分钱给。
太多了,她都数不清有过多少类似的场景对话。
以前她恨过,后来觉得太煎熬,就逐渐让自己变得冷漠,然后认识到父母并不爱自己,她就又清醒了。
在她小的时候,父母给她的不多,长大之后,也别指望她会给父母太多,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不是吗?
她在严格遵循这种公平,有什么错。
“谢谢。”
不管柒丹出于什么心理为她唱了这歌,她都有认真听完,并为之感动,她也理应给予对方最真诚的感谢。
她把这一页聊天记录截图保存下来,然后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配文——
#第一次拥有特别#
她的可怜,就只能允许自己看见。
柒丹回复过来一个笑脸,说:“嘻嘻……你喜欢听的话,我以后天天唱给你听啊。”
她流着眼泪在笑,先习惯性打了一句‘不用了,谢谢’,觉得不妥就又删掉,想换成‘算了吧’,可最后过去的却是——
“好啊。”
在这之后,柒丹就真的每天唱一歌给她听,有抒情的,也有欢快的,还会给她分享最近听了哪些歌曲。
当对方问她要歌单的时候,她很犹豫。
因为自己的歌单真的很老掉牙了,都是非主流时期的炸街曲,连香水有毒都在其中。
她不好意思跟对方分享,就转了唯一那《小跳蛙》过去。
“哈哈哈哈……你好有童啊。”柒丹说。
童?
她仰头去看天花板,然后出一阵怪笑声,这应该是跟她最没关系的一个词语了吧。
不知道回复什么合适,她干脆就不回了,将手机丢回床上,又要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她刚开始接触文字的时候,觉得有,后来要赖以生存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她变得焦虑、敏感、患得患失。
不想让那些零散可怜的数据影响到自己,可又忍不住点开去看。
她的挫败感每天都在加重,必须要靠幻想出来的假象才能熬着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