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郡王最听不得谁说自己女儿不好,理直气壮的讲道:“没上朝你站的地方就不是朝堂之上吗?”
兵部尚书竟无言以对。。。。。。
仁宗最不愿意听这些扯皮的事,让崔容时继续讲。
“臣就问她,为什么喜欢这个花簪?臣妇说这是三公主亲手为她挑选的,上面雕刻的丹桂花象征着她们无暇的情谊。她还告诉臣玉必有工,工必有寓,寓必吉祥。臣仿佛被醍醐灌顶,智者谋势,文会确无先例,无以借势,故臣想赋文会以荣誉感,让参与其中的人全情投入,让无法参与的人也与有荣焉。”
众大臣恍然,太子愿意为崔翰林声,是因为这事的源头在三公主,果然朝堂上不适合乱插嘴。
崔容时掀开四个托盘,详细地解释道:“黎民百姓离不开衣食住行,因此臣等一直潜心研究如何将这份荣誉感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件事情还得益于三公主、穆小姐和李小姐的献策,她们巧思设计出这四样物品。”
第一个托盘中放着男女各一套衣服,男子为襕衫,用白细布织制,圆领大袖,腰间有襞积;女子为缟衣,以绢布织制,入手绵软。
“我朝太祖曾言要以俭素为美,称朴素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美,文会上与其身穿锦衣华服,不如身着素服,好时刻提醒自己要心无旁骛,躬身治学。”
第二个托盘中放着竹制的碗筷、茶具。
“臣妇喜欢在餐具上雕刻名言警句,故臣想若是能将自省自励的话刻在文会用具上,是不是也会让人用之忆初心。”
仁宗让人拿过一个茶杯,上面刻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八个字。
这八个字正是他心中所愿,仁宗点头说道:“我若用这茶杯饮茶,定无一日敢懈怠。”
第三个托盘中放着厚实的布衾。
“冬日阴冷,若是殷实人家尚可御寒,普通人家远行恐难带厚重被褥行李,若是能以平价出售布衾,更能彰显官家心怀民生、体恤民心。”
最后一个托盘放着铁质汤婆子。
“如今市面上的手炉和汤婆子多为铜制,造价颇高,若是能以铁量产,无论是学者还是百姓均可受益,是惠民之举,这样他们出行便再不惧寒风。”
崔容时最后总结道:“这些用品均刻以盛世文会四个字。臣等设想,若是与会人员和百姓都能身着此衣,使用统一的物品,就是最好的口耳相传,就是最好的品德风骨,就是官家的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届时便会无势而热。”
宰相质问:“距离文会不过两旬,怎能让大众都用到此物,就算是少府监通宵达旦也制作不出多少啊。”
崔太尉出列,“臣府内女眷和丫鬟仆从都愿献出绵薄之力。”
安郡王也出列,“臣府里的仆从都不用干别的了,全参与赶工。”
其他大臣也跟着呼应:“臣等也愿意。”
仁宗欣慰的笑了,“崔翰林所提之物都是寻常物件,若是举全城之力制作,应当能批量定制。既然诸位大臣都有大义,愿意雪中送炭,那朕就一旬后看你们的诚意了。”
“崔爱卿,这事还得辛苦晚晴多费心思,想到什么好办法及时共勉,各府女眷若做的好也论功行赏。”
虽然崔容时没居功,但这些主意应该出自赵晚晴,既能不费朝廷一分一毫,又能让官员们自出血,仁宗决定以后要大大的记她一功。
那些被迫出血的官员们也记恨上了这两口子,这得烧多少银子是个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