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徐先生又布置下了一篇功课,让他们就&1squo;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写一篇文章,三天后交出来。
曹子学熬夜写好了,今天就来看李单的。
可是差距太明显了。就算他再怎么自负,也不得不承认还是李单写得好。
李单写的是百姓能穿暖,能吃饱饭之后,才会兴百工,读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研究学问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报效国家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朝廷有了更多的能人志士,皇帝就能有更多的能人可用,政治清明,天灾人祸越来越少,百姓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循环往复,一切就越变越好。
而曹子学写的是像是曹家这样读书的人家,才能明白礼节,这些礼节可以从他们的穿著和吃的饭上看出来。相反,不读书,没有官做的百姓就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就没有礼节,当然也不可能认识到书中所教化的何为荣,何为辱。
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曹老爷,在以前他写文章和对对子时,总是习惯说一说曹老爷和曹太太。曹老爷在他口中是个完人,曹太太在他口中是个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人,连家里的下人都这样想,那些下人都这么说。
他详细的写了曹老爷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戴什么佩饰,说了曹老爷在见什么样的客人时会有什么样的装扮。这就代表了面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礼节。
家里的吃食,每一顿,每一季都有不同的变化,自家人还是待客,是曹老爷和曹太太一起吃,还是他们几个小辈一起吃都不一样,轮到过年过节,家中有祭祀就更不一样了。这也是礼。
而这些,外面的下等人当然是不会的。
他又举了另一个例子做为参照。就是他在路边看到的乞丐。那些乞丐蓬头垢面,衣不蔽体,捡食垃圾,露宿山野。
这些就是不知礼,他们没有读书,所以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不对的。
这便他文章里的一荣和一辱。
曹子学在写完后,感觉自己写得相当不错。他更想知道李单怎么写的,可是在看过李单的文章后,他只恨不得把自己的文章撕掉!
李单看着他的脸色越来越坏,书童躲在角落,生怕这个大少爷火,他们这是住在别人家,可不像住在李家那么自在,要是这位大少爷火,说不定他们少爷的前程就坏了。
&1dquo;五爷,请用茶。”李单把茶递到他手上,顺便把他的文章从他的手里抽出来。
曹子学怒气冲冲的一口气喝了半盏茶,放下茶杯走了。
等他走后,书童过来担心的问:&1dquo;大爷,这不会有事吧?”
李单摇摇头,拿着被曹子学捏皱的纸回到书桌前,决定把文章再抄一遍。至于曹子学,他倒是不担心。这个男孩只是一时受不了挫折,却不是一个会背地里报复的小人。这位曹少爷只会回去后更加奋,这也正是曹老爷请他来的第二个原因。
&1dquo;没事,”他说,&1dquo;你去厨房端饭吧,再请灶上留一个火,晚上我可能会需要一份宵夜。”
书童从柜子里拿了几十个钱,说:&1dquo;不如我去外面买一些点心回来,咱们住在别人家,还是别麻烦他们了。”
李单一怔,点头说:&1dquo;还是你想的周到,这里到底不是自己家。去吧,宵夜我吃点心就行。”
第21章
秋去冬天,天慢慢变冷了。
张宪薇把赵氏叫来,商量着给家里人做冬衣的事。今天虽然家里要守孝,所以不过年,可是亲戚家的年礼还是要事先备好提前送过去。
她叫赵氏来就是让她准备送回赵家的东西。&1dquo;送些什么,你自己置办吧。多给家里人预备些能够用得着的,你娘不是总是咳嗽吗?上一次家里买了不少上好的川贝,我这里给你娘留了两斤。你送回去,这个东西和红梨一起熬着吃,对你娘那个病是最好的。”
川贝是上次朱锦儿着凉,她一病总比平常人重上几分。家里就买了不少各种的药材,张宪薇见川贝好用,家里人也能吃,就特地多买了些。
良缘拿过来两个纸包,放在赵氏旁边的桌上。张宪薇又拿了十两银子,两匹花缎给她。赵氏要推,她道:&1dquo;银子不多,只是想着你偶尔也有不趁手的时候。花缎咱们家最近都用不上,白放着可惜了。最近你也受了不少累,就当是我的心意吧。”
赵氏这才收了。
等她走了,良缘收拾茶杯点心时说:&1dquo;希望大奶奶别跟那边的人学,不然多少银子都喂了狗。”
张宪薇拿起一块绿豆糕咬了一口,说:&1dquo;这也是说不准的。”
良缘听了就放下手里的东西,过来小声说:&1dquo;太太看出什么来了?”
&1dquo;那倒没有。”她摇头说,&1dquo;我只是这么想。要说以前,我待那边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