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黎民百姓何止亿万,难道都挑不出能让陛下满意的嫔妃人选,选妃一定要选到番邦属国去?
况且番邦属国之女,多粗鄙无教养,纳入后宫陛下不觉得磕碜吗?
只是纳番邦之女为妃早有先例,洪武帝的例子不说,永乐帝晚年也极为宠爱来自朝鲜的权贤妃,群臣倒没有再出言反对。
满堂文武,只有极少数人隐隐猜到朱瞻墡的用意。
蹇义微阖的眼皮一抬,闪过一缕精光,旋即再度阖上,嘴角已挂上微不可查笑意。
张辅身躯微震,霎那间涌起激动神色,可很快黯然轻叹一声,整个人都萧索了几分。
利令智昏,悔不当初啊!
张太后余怒未消,倒没猜出朱瞻墡的目的,只是不冷不热应了一声:
“皇帝陛下已经大了,这些事自己拿主意就行,何必来问哀家。”
于是,纳妃一事就这么过去。
不少朝臣将注意力全放在朝局权力争锋之上,没多少人留意朱瞻墡最后对德妃贤妃的人选安排。
一通繁文缛节。
皇帝纳妃也是一件大事。
当内宫宦官捧着凤冠霞帔敲响唐嫣居住的小院之时,可把唐嫣一家老小差点吓坏了。
唐嫣虽然不知因为此事,朝堂剑拔弩张,差点闹翻,可依然为之感动落泪。
唐嫣对此本没抱什么期望。
朱瞻墡登基之后,也从未提过此事。
仿佛已经不记得当初坂泉驿的那番谈话。
可唐嫣想不到,朱瞻墡竟是一刻不曾或忘。
唐嫣心情忐忑接过宫装,在父母孩子好奇目光之中热泪盈眶。
千叮嘱万嘱咐,让父母一定要带好孩子,又对已粗通人事的幼龄孩子淳淳交代,这才怀着一颗揣揣不安的心,踏入深浅未知的皇宫大内。
而此时,告病返乡的胡俨,终于应召来到北京城。
胡俨此时已六十五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
胡俨算是永乐洪熙朝间,如今还在人世的,屈一指的大儒。
胡俨在洪武朝时中举登科,可官最大不过做到知县,到朱棣靖难成功,在解缙推荐下,胡俨以精通象纬气候之学,拔进入内阁。
也就是说,朱棣对胡俨有知遇之恩。
胡俨此人学识满腹,聪明绝顶,可为人颇为赣直,自是当不好位置如此显赫的官僚。
之后被朱棣调去担任国子监祭酒(类似于国立大学校长职务),不再参与机务。
后来永乐帝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都是由胡俨担任总裁官。
到永乐帝朱棣不明不白死于榆木川,朱高炽继位登基,其中详情,以胡俨的脑子,自然有所猜测。
胡俨至此大失所望。
加上年岁已高,在赣直心态作祟下,干脆告病辞官回乡,颐养天年。
按原本历史,朱瞻基即位后,也曾召唤胡俨进京,以礼部侍郎位置挽留,却也被胡俨毫不客气辞退,返乡当起了闲散老翁。
胡俨如此宿儒,心中自有一腔浩然正气养生,在家乡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活到八十三岁才辞世。
期间不少朝廷重臣拜访,以师礼相待,胡俨从不言个人私事,每岁仅够衣食足矣。
在这浮躁险恶世间,胡俨孑然而立,犹自孤独守着儒家克己持正的原则,为后世儒生,立下儒家修身典范。
如此一个满身正气,性格赣直的宿儒,朱瞻墡也并无太大把握,说服他留在京城继续为大明光热。
毕竟说起人品,朱瞻墡比之朱高炽朱瞻基,也没好到哪里去。
甚至阴险狡诈犹有过之。
沾染兄长之血的手,能否握上胡俨这位宿儒的干枯手掌呢?
【书友大大们,辛苦点点催更和免费小礼物哈,最近数据掉成马了,哭唧唧:(】